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我和我的扶贫故事|梁永松:驻村体验

2020年12月28日 11:01  点击:[]

作为2011年市直机关干部到村帮促工作和安顺学院“农业生态硕博士及高级专业职称服务团”的成员,10月中旬开始每周都要到所驻村——猫洞乡螳螂村开展调研、驻村服务工作。通过多次的交流、座谈及走访,对村里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发现了一系列制约村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做好驻村服务工作有了一定的方向和思路,同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农业新兴技术、项目有很高的渴求。全村农业生产沿袭了传统的方式、方法,即水田种植水稻,极少部分轮作油菜;山地种植玉米,基本无轮作,冬季有90%以上的田地撂荒,土地生产率低。对于一些农业生产新技术、产业新项目,大部分村民都持有很高的求知欲望,但学习和参观的地方有限。

2.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匮乏。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10亩(习惯亩),98%以上为梯田或陡坡地,且坡度大,缺少基本的农田灌溉设施。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750人,村寨都是在深沟、峡谷两边山腰上依山而建,虽有乡镇油路穿村而过,但目前仍有2个村民组未修通进组公路。

3.劳动力匮乏。由于农业生产产值的普遍偏低以及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家中仅有老弱幼小进行能力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来勉强维持。

4.干旱、洪水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打击了村民发展农特生产的积极性。如今年百年难遇的大旱,使整村推进项目——百亩桔梗、茶叶种植受灾严重,只有30%左右的成活率。这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种植、养殖业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村民对此持等、靠、要的消极态度,缺乏自主发展特种农业创收的主动性。

5.村民文化知识结构明显偏低。除去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在家务农的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是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知识的落后影响着农业生产新技术、新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一些农业新兴项目很难推进,桎梏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6.远程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设备配置后基本只是作为一种摆设。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组织技术培训、参观和考察等各种形式,提高村民了解新政策、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通过交流和座谈发现,村民对中药材、茶叶、番茄种植、生态养鸡、养猪等方面兴趣浓厚,但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广大村民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同时也能达到让广大村民了解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宣传的效果。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主要是引进项目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公路、引水、管渠的配套,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3.做好特色项目的推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主要是完善项目服务制度,做好特色项目(如桔梗、茶叶种植等)的试点示范,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吸引更多青壮年回家开展农业生产,让他们觉得在家发展农业生产同样也能走上致富路。

4.鼓励和引导村民自主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探索激励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的体制机制,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一定补助奖励,不能一味追求大规模。如:药材要种植100亩以上,养猪要达到500头以上,养牛要达到300头以上等才有补助,这超出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易造成望而生畏,不能发挥激励作用。

5.重视远程教育,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节约人力资源、普及面广、图文并茂的特点。在与村干部的交流中得知,远程教育设备闲置,主要是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村民对远程教育没有积极诉求,主要是信息更新滞后。村级站点目前没有条件上互联网,信息更新主要是靠光碟或纸质配送,当信息更新不及时后,村民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远程站点可通过指任或培训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村民来负责操作,相关的服务部门做好新信息的发布与配送,以利于发挥远程教育应有作用。

三、关于驻村的感受

1.农户不需要空洞的理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技术和信息。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身体力行,光有理论和服务群众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锻炼,在做事情时善于把理论转化成实际技术,将热情升华成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2.要做好驻村工作,就必须坚持“与群众打成一片”。 广大农民朋友的思想纯朴、心地善良、热情好客,但也存在意识相对落后、观念陈旧的一面。因此,要想做好驻村工作,就必须融入他们的生活,多走访,多倾听,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心里想法等,才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开展工作。

3.作为驻村干部,深感个人能力的有限,群众的期望值与我们实际能办到的事情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当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到尽心尽力,决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粗暴相待,要以更高的觉悟和更热情的态度去对待群众,争取得到群众的谅解,尽量让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