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需要 ——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

2013年09月06日 09:44 审核发布:宣传部 点击:[]

党的十八大于11月14日在北京隆重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报告再一次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到了新的高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部分,其建设状况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需要,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对大学生而言,一天的生活当中,大多处于学校,与老师相处的时间,一般来说,多于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所以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形成,始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际的接触,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在传统的社会中,强调尊师重教,老师代表的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上对下的从属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知识来源日益多元化,教师的地位不再像以前崇高。此外,面对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而高校师资队伍并没有快速增长,造成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使得高校教师疲于奔命,没有多余的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首先要考虑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师生关系上所面临的困境

 

(一)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忽略学生感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人意识的提高,现今学生的自主性较过去强烈,对教师的态度不再像过去是绝对的服从,许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文规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此外,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易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教师不再代表绝对的知识权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教师的专家权威早已式微,对学生不再具有绝对的影响力。面对教育环境的改变,许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未能摆脱传统的观念,觉得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总以自己认为对学生好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未曾考虑学生内心真正的感受。当学生表现不如预期,或学生意见与教师相左时,许多教师不知该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或无法忍受自己的教师权威遭受挑战,只是一味的想以强制的方式让学生服从教师的领导,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大打折扣,更易造成师生关系的误解和隔阂。

 

(二)以教师为中心,未考虑学生个别性与特殊性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目前所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教育方式由教师主导,不论学生程度如何,每位老师都必须按学校所排的进度进行教学。在生活上,要求所有学生遵守既定的规范,以维持集体秩序。运用由上而下的领导方式,实施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减少学生选择的权利,强调服从,从而使“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每个人的性格取向不同,学习方式也不同,教师为了自己教学及班级经营的方便,用一套相同的标准加在所有的学生身上,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而言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的个别性与特殊性,过于依赖强制性的惩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承担了主要关怀者的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了解并体谅他们的感受,学生在接受关怀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态度有所响应,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并表现出其感受、满足时,无形中便加强了教师的关怀动机,换句话说,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关系的完成在于双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应建立在彼此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为学生付出关心,学生也有责任与教师交流他们的需要与想法,同时对教师促进自己进步的努力给予积极的响应。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对话伙伴,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也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德育是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而达成理解一致的行为。

 

(二)尊重学生的个别性与特殊性

 

尊重学生的个别性与特殊性,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对为数众多的学生,为求教育及管理方便,教师常常给予学生标准化的、统一化的行为期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制定各种规范,借此约束学生行为,希望他们能合乎思想道德规范。然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套标准化的学习内容未必适合所有的人,随着个人的需求不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就必须因人、因事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师生双方无法有效沟通,教师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特殊性,自然无法针对学生实际上的需求给予关怀。教师自以为如此做是为学生好,学生们质疑老师是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强迫他们学习,感觉自己总是被迫在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自然也就感受不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了。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在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同时,认真倾听学生不同的需要,“应根据受教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态度倾向组织和传递教育信息”允许学生有探究自己兴趣的机会,让学生的各种潜能与专长得以发展,教师的责任是以合作者身份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自觉抵制和克服消极思想。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三)创造一个双向互动的对话空间

 

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教师应与学生创造一个双向互动的对话空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主导了一切,教师代表知识上的权威,学生只能乖乖听课、抄笔记,少有发问的机会。这样的师生关系,缺少了一种强烈的互动,只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形式,学生无法向教师传达他们真实的感受,不能算是和谐关系。对话是一种师生双方都参加,相互交流的体验,对话的双方,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不应强迫学生直接或间接屈从他人的意志,屈从一套教师所认为是正确的固定知识。在开放有效的对话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不同知识和观点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话,学生得以练习批判思考的能力,并学习成为一名主动的沟通者。而这样的对话教学方式,不仅只是存在着知识观念的传递,学生更能从中学习到许多事情:礼貌交谈的原则、态度与风格、信任与信心、如何倾听等,以及学会以关怀、尊重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自身的观点与决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要始终长期的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结合当前所处的时期,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资源。(党政办 包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