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论屯堡建筑功能的变迁

2013年09月11日 14:50 审核发布:宣传部 点击:[]

引 言

 

屯堡建筑是屯堡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载体,也是屯堡人重要的象征符号。学界对屯堡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艺术与建筑的保护两方面:从艺术的角度对屯堡建筑作研究,如潘文丞《屯堡居民石木结构建筑的艺术象征》、刘龙庆《论贵州安顺屯堡石头建筑艺术》]、胡杰《浅析历史文化安顺屯堡石头建筑设计风格》]等;从保护屯堡建筑的角度对屯堡建筑进行论述,如王欣的《屯堡建筑群落的技术性保护研究》、陈洪梅的《基于旅游开发的天龙屯堡街巷空间保护探讨》等。但是,从人类学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屯堡建筑功能变迁进行研究的暂时还付诸阙如。

 

美国人类学家克德·M·伍兹认为文化变迁的前提是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而这两方面的变迁经常是同时或先后发生。这里的社会文化环境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指的是某一特征的生态环境,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两种。简而言之,当环境的改变有利于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就具备了。总而言之,需求是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的,屯堡建筑的功能随着历史、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功能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屯堡建筑功能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屯堡建筑的军事和居住功能

 

屯堡村寨最初建立就是要达到守卫边疆的政治军事目的,在第一批屯堡人从江南移民到贵州的初期,其建筑的军事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军事目的可以说是屯堡先民到达贵州安顺初期最主要的原因。军事功能也是屯堡人在建筑中把石头运用到极致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初期军事功能是屯堡建筑得以建立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军事色彩在屯堡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屯堡村寨内部的巷道是互相连通,相互交错的,巷道和寨子的主要街道相连,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三位一体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攻击口,这样可防可攻,又可保障人身安全。屯堡人先民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屯堡人的初期阶段必须以军事为最主要的目的,屯堡人所居住的建筑见证了这一历史使命。

 

屯堡建筑的另一个主要功能便是居住。屯堡人从军事目的结合居住的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居住点往往是交通要道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平坦适于耕种的结合处。如安顺西秀区的鲍屯村寨,其村寨不仅是古驿道的必经点,又是安顺至贵阳的必经处,现在也是沪昆铁路的必经之处,同时,寨子前边就有一条河流经村子,寨子周围也都是可耕种的肥沃良田。每家每户的房子的设计,也是有讲究的,屯堡民居大致呈四合院形式。居住建筑虽以石头为主,但同样讲究风水,讲究房子后边要有靠山、前有流水。房子大多以坐南向北为正向,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

 

二、军事功能弱化、文化认同功能显现

 

随着战争的平息,以及屯堡人身份的转变——由屯戍的军事集团转变为普通百姓,屯堡建筑的军事功能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由明至清乃至民国,这个时期屯堡人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屯堡人开始经商并逐渐形成农耕和商业并重的局面,屯堡民居原来重要的军事功能就逐渐弱化了下来。例如屯堡村寨碉楼或瞭望塔的废弃、村寨围墙的倾颓,构建新的民居不再从地势险要、具有防御功能方面考虑,而是从更加便于出行、利于生产生活、便于居住等方面考虑。原来建筑的靠巷子的墙体,通常只留着较小的窗户,一来便于采光,二来可以作为进攻敌人的攻击口,但随着军事功能的弱化,后来新建的民居的墙体,窗户的所占面积增大,人们更倾向于窗户采光功能的利用。还有,在后来建筑中,木材的使用越来越多,人们更讲究住的舒适,有的民居甚至把房子建成两层,上面一层完全是木质结构,用木材来装修。以上的变化都反映出了屯堡军事功能的弱化。

 

随着屯堡人军事使命的终结、军屯功能的削弱,屯堡建筑的文化认同功能逐渐凸显。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认为自己属于一个社会群体。族群认同存在着将社会划分为“我们”与“他们”类别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或情感成分。

 

由明至清而后民国,时代的转换、身份的转变、地位的下降,使得屯堡人习以为常、颇为自豪的优越感、征服感不存在了。这个时候,认同感就成为这个族群强化内部认同的必然需要。他们是由于政治、军事原因而移民到贵州安顺的江南人,和安顺当地传统的土著居民在生活习俗是截然不同的。屯堡人的“我者”与“他者”的认同感的完成,依靠的是来自江南人的文化、习俗、服饰以及带有江南风格并结合安顺特点的屯堡建筑。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屯堡建筑本身并不具备族群认同的功能,屯堡建筑的文化认同功能是屯堡人出于自我认同的需要,自动赋予了屯堡建筑认同的功能,是屯堡人自我认同物化的具体表现。例如:云峰八寨、天龙屯堡等地对屯堡建筑的保护性修复,鲍屯等屯堡村寨对汪公庙的重新修葺,屯堡村寨中宗族祠堂建筑的兴建以及新建民居在传统建筑风格上的延续性,都是屯堡建筑在屯堡人自我认同的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另外,屯堡建筑文化认同功能的凸显不是一下子就突然显现的,其认同功能一直存在,是随着其军事功能的弱化,而文化认同功能的未有减损,而凸显出来的。“四大屯堡”的九溪、天龙、云山屯、本寨还有碉楼,有的屯堡村寨甚至还保留有旧时代的火炮,但是碉楼更多的用途是作为参观的场所,火炮作为装饰物安放在寨门。连同碉堡、碉楼的废弃,就是屯堡建筑军事功能的弱化的最直接的例证。而同为屯堡建筑的各家族祠堂、汪公庙、华光庙等建筑的修缮、重新修葺,在类似建筑中举行的各种仪式等活动,强化了他们作为同一个族群的认同感。例如汪公庙的普遍建立,抬汪公仪式的定期举行,就是为了强化这种认同感。“一个族群,常以共同的仪式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此集体记忆或以建立永久性的实质纪念物来维持此集体记忆。”正是具有军事功能的建筑的废弃和具有凝聚族群强化认同的的祠堂建立、一再修缮、修葺,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我们才说屯堡建筑的文化认同功能在显现,而军事功能在弱化。

 

屯堡人随着驻守边防使命的完成,身份的转变——由征服者转变为普通百姓。他们在精神上建构自己的认同体系,维系自己和周围环境不同而独立的社会体系,加强和强化屯堡人对自我社会的认同感,形成有着共同文化、共同社会心理的共同体,增加屯堡人之间的凝聚力,并维持其自六百年来一贯的优越心理。所以说,屯堡建筑中部分建筑的功能消失,以及另外建筑功能的强化,说明了其军事地位的降低,而凝聚人心强化认同的提升。

 

三、居住功能弱化、旅游功能凸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更加富裕。屯堡村寨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又善于经商,屯堡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屯堡人开始到镇上、市里、甚至到省城定居,即使是没有搬离屯堡寨子的人,也开始在寨子的周围兴建更加舒适的楼房。这样,屯堡建筑传统的居住功能就开始弱化,又由于年轻一代到工业发达地带打工或经商,居住在传统石房里的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孩子。

 

随着屯堡旅游的开发和兴起,屯堡建筑一个新的功能显现,屯堡建筑已经成为屯堡旅游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也是开发屯堡旅游的特色所在。在今后,屯堡建筑的旅游功能将更加凸显。

 

屯堡旅游的特点,在于屯堡人独特的风俗民情,在于屯堡人奇特的服饰头饰,更在于不可移动、六百年来延续至今的屯堡建筑。例如屯堡旅游中最为著名的 “四大屯堡”——“屯堡第一村”九溪、小桥流水天龙屯、峡谷古城堡云山屯、平地碉楼群本寨。在安顺屯堡文化区中,有300多个屯堡村寨,但是为什么只有这四个村寨最为出名、著名,原因就是在于这四个村寨的屯堡文化最典型、屯堡建筑保存最为完整。民族旅游的最大卖点就在于异质性,在于其文化传统的完整性,而上述四个村寨的屯堡建筑最完整、现代建筑最少,这就保证了屯堡文化外化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游客想看的也就是这些。再如,屯堡村寨中特别是旅游最热的几个村寨,即使是已经破旧的、传统的屯堡建筑,也会得到保护性的修复,而且保证工艺和材料同以前一样,这就是修复古建筑中一个重要原则——修旧如旧。修旧如旧,就是要再现屯堡建筑的传统模样,从而使修复后的建筑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同质性,而不破坏屯堡建筑的外在观感,这一点也同时体现了屯堡建筑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并间接证明了屯堡建筑旅游功能的凸显。另外,屯堡旅游景点,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屯堡建筑也在逐渐融合现代元素,比如天龙屯堡建筑中,走廊的出现。以上例子都说明了屯堡建筑在旅游开发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屯堡建筑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既有物质文化层面上的实用功能,又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认同功能。并且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变化,屯堡建筑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认同功能及其旅游功能不断增强。“引起文化变迁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内部的,是由于民族社会自身的发展,即进化、发明、发现而引起的文化变迁;二是外部的,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影响,出现借用或创新而导致的文化变迁。”[9]具体到屯堡建筑功能的变迁的原因,主要是由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主流文化的进入、生活环境的改变、旅游开发等外部因素和屯堡人的观念改变以及屯堡建筑实用功能的弱化等内在因素共同造成。

 

结 语

 

屯堡建筑是屯堡先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屯堡人把石头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屯堡建筑群。屯堡建筑功能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其主要功能发生了变化。

 

屯堡建筑功能的当代变迁是屯堡文化重塑的体现和结果,能动的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利于屯堡人文化的自我调试,积极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将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屯堡建筑转变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屯堡文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屯堡建筑的实用性能的弱化,屯堡人忽视了对屯堡建筑的保护,折射出了在当今各民族不断融合,大众化的汉文化更为普及的今天,屯堡人缺乏文化自觉,自我认同意识逐渐淡化的现状。(政法学院 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