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游宇明:毁掉建文帝的决不是仁爱

2014年07月01日 07:50  点击:[]

作者:游宇明

自古以来,国人就极有清官情结,清官情结推崇到某种高度,就成了对仁爱之君的膜拜。

皇权本质上是靠权力维系的,因此历史上的仁君并不多,只有唐太宗、建文帝、康熙帝等少数几个人可以够得上。唐太宗、康熙帝的仁爱是否出于本心,我不敢肯定,因为在他们夺取或维护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他们的残忍,但建文帝作为仁爱之君却是货真价实的。

建文帝朱允炆非常孝顺长辈。他14岁时,父亲朱标患了重病,朱允炆昼夜守在父亲病床前。两年后,朱标病逝,朱允炆茶饭不思,憔悴得可以被风吹倒。看到自己疼爱的孙子变成这个样子,朱元璋老泪纵横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遗诏命朱允炆继承大统。按照古礼,祖父或父亲去世,子孙得守孝3年。但因为朝中事务复杂,皇帝守孝是采用“以日易月”的方法,即天子守孝一天按一个月计算,这样天子守孝满36天就相当于守孝3年。然而,朱允炆想到祖父对自己的慈爱却伤心不已,他下诏书说自己要为祖父实打实地守孝3年。

唐太宗对君民关系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国君是舟,老百姓是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为君者应当善待老百姓。这种话其实许多当皇帝的都说过、听过,却少有人真正当回事,建文帝却是少有的用心实践的人。元末,苏松地区是张士诚的“根据地”,张士诚在此地多施仁政,深得当地百姓拥护,据说当年朱元璋攻打这个地域打得特别辛苦。开国后,朱元璋对这些地区报复性地课以重赋,每亩地征税2~3斗,而且规定“苏松人不得官户部”。其时苏松耕地只有天下的1/88,缴纳的赋税却占到了全国的9.5%。朱允炆即位后,下诏大幅减免苏松赋税,将征收标准降到每亩不超过一斗,同时允许苏松人入户部为官。明初法律极其严苛,触犯法律者动不动就会被处死。朱元璋颁布了整套法典还嫌不够,又不时用“诰”的方式给法典做补充,同时用“榜文”发布典型案例。要求《大明律》将这些“诰”与“榜文”收在附录里,作为审案的依据。朱允炆觉得祖父制订的法律过于严苛,“诰”与“榜文”中定下的惩罚条款尤其如此。他先是劝说祖父取消了73条这样的条款,即位后,又禁止以诰文为依据审判案件,同时停止公布榜文,实际上等于进一步修订了法律中的严苛条文。

皇权是很排他的,它需要的是一权独大,以便保证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朱元璋建立政权后,为了牢固控制国家大政,将儿子派到各地做诸侯王,这在他掌权的时候不会出大的乱子,毕竟他是父亲,有着巨大的伦理与道德优势。然而,轮到建文帝执政,这些诸侯王都成了他的叔父,他们就不把皇帝当回事了,有的诸侯王在封地为非作歹,让建文帝忧心不已。在齐秦、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建文帝决定削藩。他先是将周王、岷王、齐王、代王等废为庶人,湘王朱柏才能出众,性情也很激烈,在得知朱允炆要抓他时,携全家老少自焚而死。湘王的极端行为极大地惊吓了善良的朱允炆,他开始后悔以前的削藩。甚至在朱棣起兵作乱时,还要求官军不得伤及朱棣,“毋使朕有杀叔父之名”。

对于臣子,朱允炆也很讲仁义。朱棣作乱时,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声称自己是“靖难”,而且仗打得越久,官方丢的地盘越多,换上别的皇帝,早就以处死齐秦与黄子澄为代价与对方和解,但建文帝不是这样,虽然一度他表面上也要求齐秦、黄子澄离京,实际上却是派他们外出秘密募兵。李景隆受命统帅50万大军与朱棣作战,屡战屡败,白沟河一役更是败得惨不忍睹,官军被斩首数万,溺死10余万。然而,李景隆的错犯到这种程度,当初推崇李景隆的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建文帝依然不忍心治他的罪,后来甚至还将与朱棣和谈的重任托付给他。建文朝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大批文武大臣在大势已去之际甘于赴难,就与朱允炆的为人有关。

有人认为建文帝毁于仁爱,我不这样看。仁爱是可以凝聚人心的,方孝孺等人后来的作为即是一种证明。我觉得建文帝的错主要有两点:一是缺乏远见,二是不会用人。假若建文帝对削藩不是那么温文尔雅,而是一鼓作气“将革命进行到底”,朱棣未必能闹出后面那么大的动静;假若建文帝及时发现、选拔各种优秀的军事人才,统兵之才不会那么缺乏;假若他对自己手下的军事将领不是毫无原则地包容,犯了那么大的错依然不加处理,他的官军也不至于败得那样离奇。

在我看来,真正毁掉建文帝的不是他的仁爱,而是不让他好好施仁爱的皇权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