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界热议】高考英语改革引发热议

2014年06月12日 08:00  点击:[]

随着今年高考的举行,高考英语改革话题再次发酵。在未来的高考中,英语将占据怎样的地位,不仅为考生、家长关注,也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学者表示,公众热议高考英语改革的背后是对我国当前英语应试教育现状的质疑和不满。

英语教育效率较低

我国对英语教育进行了长期巨大的投入,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大都学习了十年以上英语,然而实际成效却十分尴尬。某知名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学生英语熟练度在亚洲区域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 “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不超过5%。

“我国英语教育很难完成从语法翻译法等传统方法到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型。”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全国表示,多数人口语能力滞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韩宝成表示,受考试指挥棒影响,老师和学生往往人为缩小学习范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范围极窄的考试样本中反复训练,不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不可能真正学好外语。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利民认为,在一切围绕考试、学分的教育体制下,学校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清晰。

重在采用多维度测评方式

当前一些地方陆续出台高考英语改革方案。据了解,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将从150分下调至100分,并逐步向一年两考的社会化考试过渡,学生可以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浙江早从2009年起对英语听力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

高考英语改革能否有助改善英语教育状况,成为学者关心的话题。有学者认为英语教育成效难以满足社会的期望,原因并不在对英语的学科定位过高,而在于英语教育理念、方法和评价制度之间的严重脱节,以及由此造成的英语教育效率的低下。

“如果社会化考试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英语学科的评价方式,我国高考改革将会进入‘只瘦身不健体’的尴尬境地。”刘全国说道。

对此,刘利民认为英语退不退出高考并不重要。如果仍然用通过社会化考试的通过率来考核,那英语教育将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如果采用多维度的测评,如学生的翻译习作、作文习作、文艺表演等,或许外语教育会有改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学生根据学校专业要求自主选择学习,才能摆脱一刀切被要求学习英语,以及为升学而学习英语的问题。

汉英之间不一定“此消彼长”

社会上总有担忧的声音提到,因过分强调英语学习,导致母语普遍不受重视。刘利民却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我认为,这么说是把教育体制的责任推给了英语教学活动本身”。

刘全国表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内,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相互挤占资源的现象,但并不一定是“此消彼长”的矛盾。他说道:“应当通过改革英语教育的理念以及考试评价方式,提高英语教育的效率,而不是动摇其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学科地位。”

不少人期待语文分值提高会引导基础教育更加重视语文教育,由此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对此熊丙奇表示,从表面上看,这样一来语文的分值会提高,学生会用更多时间学语文,可是不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仅靠提高考试分值未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