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范型的确立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密不可分,这诚然有利于现代学术规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发展,但也给当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带来一些问题。如何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学术精髓、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文学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近来,一批研究先唐文学的青年学者通过座谈会、笔谈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记者就相关问题作了采访。
重新发现“文学”的传统
“很久以来,我们似乎忽视了中国传统上的‘文’与现代意义的‘文学’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对传统文本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孙少华说。很多学者认为,应回到中国传统学术中重新审视 “文学”的内蕴。
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介绍说,晚清民国选用的“文学”概念,是胡适之《白话文学史》中“文学”的定义,而非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采用的“广义文学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徐建委也认为,20世纪初期开始的“文章学”与“文学”的争议,以及对西方literature的最终选择,造成了30年代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范型,影响着今天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与背景结构。这一范型是用西学的眼,去“发现”古代文本中的文学传统,重述属于中国的文学故事。
在西学视角下审视“文学”导致诸多问题,如对文学史的过分推崇,忽视文学与经、史的关系等。在童岭看来,五朝学人通过经史注疏来理解集部的传统如今已不复存焉。对此,学者普遍认为,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学术的精髓或许是一剂良药。
孙少华告诉记者,认为“文学”是西方舶来品的观点并不全面。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学人对“诗文”的认识与研究,对建立“中国文学”现代学科概念而言,具有探索意义。如明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学评点研究在以“诗文评”和“作文法”打通经史子集的研究关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此外,也有从中国四部典籍提炼 “诗文”、“文学”思想体系的尝试。这是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探索,是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在“文学”一脉中的延续。在此基础上,经史子集与文学文本的关系,值得我们关注。
揭示文本层次的复杂性
重新审视“文学”的含义,也意味着重视文本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多系统性。梳理并揭示古代文学文本的多系统化过程,总结文本层次与多系统性的文学经验,可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成果。
认识并理解文本的复杂性,对先唐文献的研究尤为重要。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林晓光看来,先唐钞本时代缺乏稳固的文献基础,几乎任何文献工作都只是在层层叠叠的形态改造后再来收拾残留下来的文字骨骸。这使得中世文献学不应再像近世文献学那样依循一般的文献范式。先唐文本的复杂性将带来传统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型。孙少华认为,“先唐文本生成的差异性以及文本的多层次与多系统性,造成了文本研究方法的差异性与多种可能性,由此需要对传统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苏东通过具体例证解释了先唐文献文本形成的复杂性,认为从《洪范五行传》的成书到许商、刘向、刘歆的传论,再到班固《汉志》以及《后汉志》、《南齐志》、《隋志》,文本的每一次编撰都经历了多源文献的重新整合。由于每个衍生文献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意识,因此,在这一文本群中,出现了大量看似相近却又实有不同的章句,构成了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在程苏东看来,复杂的文本系统要求“传统文献学的外部研究必须与深层次的文本细读密切结合。文献学研究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它本身就成为文学史、思想史研究的主体之一,成为我们研究和叙述文学史、思想史的重要方式”。
推进古代文学的本位研究
在一些学者看来,长期以来的文学史研究范式限制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对本土文化的“选择性解释”,应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文学本位研究。
徐建委认为,古代文学学科已高度成熟,但其真正的贡献是在史学、文献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郑振铎、林庚、刘大杰的文学史相比,缺乏实质性拓展。这是因为文学史的问题方式围绕“作家—作品—读者”这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展开,容易陷入简单的“关系研究”。
林晓光则告诉记者,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文史互证”范式,一方面造成文史界限的模糊,另一方面使得文学研究过度依赖行为史层面的史学研究。实际上“文学文本”本身应成为“文学史”学科最庞大丰富的史料库,然而在具体研究中,这些文本严重缺位,我们并没有探索出一套观察、解读古代文本的原则与方法。这也使得文学研究无法回应后现代视域下史学界对文本的期待,失去跨领域对话的可能。他认为,“应当从个别作品单位出发,对(广义的)文学文本运作体系、下笔技巧、构造形式、功能取向进行全面的研究,将不同文本系统间交互作用、先后演进的过程展现出来。如此才能从新的层面重新构建六朝文学的框架,发现以往隐藏着的深层面相”。
“加强古代文学的本位研究,不可忽视时人的审美标准及要求”,复旦大学中文系罗剑波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通变”观念,以其对前世历代文章创作、文学现象的深入反思和回顾为基础,如果认真把握“通变”的实际内涵及刘勰之心志,而后再去审视周秦汉唐各体文章的递延历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