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要闻】新时期海归学子路在何方?

2014年04月01日 08:24  点击:[]

新时期海归学子路在何方?

——学者聚焦留学生“就业难”

“人才资源的价值全在于发挥作用。”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表示。随着留学回国人员的不断增多,他们的就业现状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现状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留学归国人员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留学生就业优势不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大陆地区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始终处于‘双向持续增长’的基本态势。”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研究员苗丹国表示,导致这一态势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然而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总人数不断增加,但其中高端人才比例仍然偏低。

“留学生就业难也不能一概而论。”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讲席教授洪永淼说,出国时间早、兼具留学背景和多年国外工作经历的“大海归”回国后往往成为“香饽饽”。在国外获得博士或博士后学位的留学群体,他们往往受过系统的知识训练,掌握先进的知识体系,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而高中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获得学士或应用型硕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求职的“小海归”因为缺乏工作经验,或在国外学习的时间不长,导致他们回国求职时与国内毕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多方面因素导致“就业难”

谈及留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有专家提出,我国的就业市场不仅对国内开放,对国际也是开放的。在国际经济形势低迷而中国经济发展相对乐观的情况下,不仅大量中国留学生考虑回国发展,其他国家的人才也在考虑到中国发展,就业竞争日益增强。同时,国外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很多国家的硕士阶段只有一年,一年的留学经历在回国求职时优势并不明显。

“不少留学生回国发现,就业现状与他们的期望值落差很大,特别是工作的类型和薪酬待遇方面。”洪永淼表示,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很多留学生回国后宁可不就业,也不屈就一些自认为不理想的工作,所以就产生了“海待”现象。此外,国内外的毕业时间差异和留学生就业观念等也是导致留学生存在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国内硕士研究生大多在三年级上学期就开始找工作,而国外毕业生因空间距离远、学制短导致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同时拿到学位证书的周期长,经常错失就业良机。

问题化解需“双向”努力

面对“新时期的归国学子路在何方”这一疑问,专家们普遍表示,这是一个双向的命题,应从国家和归国学子两个方向着手,化解这一问题。

第一,国家和社会究竟能够给归国学子提供多大的空间和多高的平台。在国家与社会层面,首先,政府或相关单位应当为留学生回国就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与指导,使他们在就业之前就了解市场状况,对其出国留学的专业选择和回国求职加以引导,尽可能减小心理落差。其次,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出去留学不仅是为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创新、创业;同时开放国内大学生实习基地,扩大千人计划的覆盖面,鼓励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最后,在创业环境之外,把海归仅仅看作专业技术人员的思维定势也要改变。

第二,归国学子如何利用空间平台。从归国学子自身而言,首先,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要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关键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种自身的竞争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工作能力,还包括其他的综合素质能力。其次,留学过程中,学生不要光读书,还要多接触社会,到国外的经济实体中锻炼,在实干过程中学习提高。最后,留学生们回国找工作时,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尽快适应现实。不能以包括学费、生活费在内的留学成本来衡量实际工资水平。

采访中,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留学外交”。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棉指出,“广大留学人员及其群体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特殊力量。”中国的留学运动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但留学生群体的性质和主流依然没有变化,其先进性、积极性和重要性也不容否认。就此专家建议,我国留学生应学会在国外就业,四分之一的留学人员应该把根扎在国外。这对我国与世界的文化合作交流意义深远,有利于保持长久的交流、持续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