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从社会分层流动中看中国社会转型

2014年02月19日 08:37  点击:[]

“结缘”社会分层流动研究十余年

——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吴愈晓

【核心提示】选择社会分层流动研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吴愈晓对社会转型研究的浓厚兴趣。吴愈晓说,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利益分化、结构重组等问题进入社会学学者视野。“中国的社会阶层有什么变化?各阶层之间是否有畅通的流动渠道?这些问题和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3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吴愈晓可谓收获颇丰:《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一文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发表在《社会学研究》;《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的研究》在《社会》发表。而此前,吴愈晓已有多篇论文陆续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

自踏入社会学殿堂以来,吴愈晓始终对社会问题抱持关切。从早期关注养老问题到近年来聚焦社会分层流动,他一直在“冷板凳”上潜心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在社会学领域已崭露头角。谈及做学问的体会,吴愈晓概括为一句话:“科研是一个艰辛又充满喜悦的过程。”

社会结构:观察转型社会的核心视角

背着双肩包,骑着自行车,行色匆匆地穿行于校园中,这是吴愈晓留给学生的印象。常年浸淫于社会学研究,“学者范儿”几乎成为吴愈晓的标识。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举例说明一个个复杂的模型,让我了解到,人们所不知道的社会事实也可以从统计模型中得到。”听完吴愈晓的数据分析课程,有学生这样评价。

近年来,吴愈晓主要通过定量方法对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分层流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2001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读博士算起,他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结缘”已十年有余。

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包罗万象,为何选择将社会分层流动作为主攻方向?吴愈晓解释道,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起点。“马克思、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的很多论述都与社会结构相关,对结构感兴趣的社会学学者必然会关注分层,研究阶层则必然涉及阶层流动问题。”吴愈晓说。

选择社会分层流动研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吴愈晓对社会转型研究的浓厚兴趣。吴愈晓说,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利益分化、结构重组等问题进入社会学学者视野。“中国的社会阶层有什么变化?各阶层之间是否有畅通的流动渠道?这些问题和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

微观考察:研究教育不平等的有益路径

一直以来,教育被视为社会阶层流动的“筛选器”,在阶层流动层面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教育能否改变个体命运”一度引发社会热议。教育不平等问题也由此进入吴愈晓的观察视野。

吴愈晓对教育不平等的关注始于2002年,而相关科研成果却集中出现于2010年之后。“主要是数据的缺失。”吴愈晓说,社会学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需要数据支撑。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发布后,吴愈晓利用相关数据,立即着手实施研究计划。

“当前,学界关于中国教育分层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主线是探讨制度变迁(市场转型)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关系,另一条主线则主要借鉴‘最大化维持不平等’理论。”吴愈晓认为,这两种研究路径得出的结论都显示当前我国教育不平等呈扩大化趋势。

在这两种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吴愈晓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这两种研究路径大多着眼于阶层不平等或讨论制度变迁对教育获得的影响,而对个体或家庭教育决策等微观过程有所忽略。

吴愈晓进一步解释道,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调整或改革教育政策,以期更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而对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政策的调整使其要重新权衡学费、录取和就业等因素。在他看来,教育政策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个体及其家庭在微观层面的教育决策。

通过对1978—2008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吴愈晓的假设得到了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并深化了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体系:提升学术成果生命力

如何确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选题?研究过程中应选择何种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如何在某一研究领域实现突破?这恐怕是很多青年学者面临的难题。

吴愈晓告诉记者,对学术研究而言,个人经历和学术兴趣至关重要。“很多优秀的社会学家,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往往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谈及研究方法的选择,吴愈晓表示,社会学领域一直存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之争,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哪种方法更好,而是如何基于问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来说,应该看使用的模型能不能回答你的问题,能不能验证研究假设。”吴愈晓说,对学术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研究结果能够接近或呈现社会事实,而合适的研究方法是前提和基础,唯有如此,学术研究才可能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解决现实问题。

针对如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实现突破,吴愈晓建议,青年学者要保持学术研究的连贯性。“要把自己的研究做成一个体系,所谓体系就是系统的思考,学术成果是一脉相承的。但做成一个体系也是不容易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他认为,社会科学学者的作品要有生命力,就要有好的体系;如果不成体系,即使是一篇好文章,也会很快被人遗忘。

“积极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会议,以此了解到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参与到学术讨论中去,这样才能发现自己在研究方法选择、写作等方面的问题。”在采访中,吴愈晓不断强调学术交流对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