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国学争鸣】《庄子》“之”证明庄子非楚人

2014年02月21日 08:27  点击:[]

作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张松辉 张 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只说庄子是“蒙人”,没有记载国属,于是后来就有庄子为宋人和楚人两种主要观点(其他还有鲁人、齐人、梁人等说法,因这些说法没有得到学界响应,不再讨论)。从宋代开始,就有人把庄子视为楚国人,如苏轼的《庄子祠堂记》、王安石的《蒙城清燕堂诗》,朱熹也说:“庄子自是楚人,……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样差异底人物学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现代的学者,如孙以楷(《庄子楚人考》)、蔡靖泉(《楚人庄周说》)、菲铭(《庄周故里辨》)、熊铁基(《中国庄学史》)等,都认定或倾向于认定庄子为楚国的蒙人,这个“蒙”具体就是指今天安徽蒙城。

我在《庄子考辨》《庄子研究》中分别以先秦两汉的典籍记载、庄子的人事交往与活动范围、地名沿革等事实为证,力主庄子为宋国蒙人,这个“蒙”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附近。其实,《庄子》书中有一个字的使用,更能够证明庄子并非楚国人,而这一《庄子》书中的内证却被一直被学界忽略了。这个字就是“之”。《庄子·至乐》记载: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

从某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古人用“之”,或“适”“往”等;从某个地方返回自己的故国或故乡,则用“反”。这在庄子时代,几乎没有例外。《至乐》为庄子的后学所作,从称呼庄周为“庄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至乐》的作者对庄子的国属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庄子是楚国人,那么他到楚国去,就是返回故国,应该说是“庄子反于楚”,而不应该说是“庄子之楚”。孔子不是楚国人,所以当他去楚国时,《庄子》总是说“孔子之楚”,如《庄子·徐无鬼》说:“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庄子·则阳》说:“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而当某人从他国返回故国时,则用“反于”或“反”,如《庄子》书中记载: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反于宋,见庄子。(《列御寇》)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鲁。(《天地》)

阳子居南之沛,……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寓言》)

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列御寇》)

曹商是宋国人,当他出使回宋国,就是“反于宋”,特别是“反于宋,见庄子”一句,更有力地说明了庄子生活在宋国;子贡虽是卫人,但他一直跟随孔子在鲁国学习,所以他从楚国回鲁国就是“反于鲁”;阳子居即杨朱,是魏国人,他“之沛”后返回时,是“反也”;列子是郑国人,在“之齐”中途而返时,也用的是“反”字。可以说,由外地回故国或故里用“反”或“反于”表示,是包括《庄子》在内的先秦古籍中的通例。

如果是一位楚国人,那么当他从外地返回自己的楚国时,《庄子》是怎么表述的呢?我们看以下两例: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田子方》)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让王》)

关于温伯雪子,成玄英疏云:“姓温,名伯,字雪子,楚之怀道人也。中国,鲁国也。陋,拙也。自楚往齐,途经于鲁,止于主人之舍。”(《庄子集释》卷七)温伯雪子是楚国人,当他从齐国返回楚国时,《庄子》用了“反”字。楚昭王的父亲楚平王杀害了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到吴国,后率领吴兵伐楚,攻破郢都,楚昭王逃往随国。当楚昭王从随国返回楚国时,《庄子》也用了“反”字。

在《庄子》书中,庄子从外地返回自己的家中,用的也是“反”字: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月不庭。(《山木》)

庄子在雕陵一带游玩时,擅闯了山林,结果被虞人(负责管理山林的官员)羞辱了一场。庄子带着悔恨的心情回到家中,一个人关在室内反省了整整三个月。当谈到庄子回家时,《庄子》用的也是“反”。

孟子与庄子基本同时,他书中同时使用“之”和“反”两字,并与楚国有关的两段文字更能够说明问题: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是滕国人,当他到楚国去的时候,孟子用“之”;当他返回滕国时,孟子用“反”。谈到齐国大臣到楚国去的时候,孟子用“之”,谈到他返回齐国时,孟子用“反”。

根据《庄子》书中“庄子之楚”的“之”字的使用,我们就可以断定庄子不是楚人;如果他是楚人,那么他就是返回自己的故国,那就应该使用“反”,而不是“之”。这条《庄子》书中的内证,有力地说明了庄子并非楚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