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社交媒体使用与当代中国青年的公共参与

2019年03月28日 09:03  点击:[]

作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闫文捷

改革开放以来,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创造推动了中国社会指数级的变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最新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29亿,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网民总数的67.8%,其中20-29岁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6.8%。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社交媒体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各种即时通讯、网络社区、内容分享论坛、视频和直播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壮大。在中国数亿的社交媒体月活跃用户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超过60%,构成最大用户群。青年人正在日益深入地使用社交媒体以获取信息、保持社会联系、展开娱乐、从事消费等。理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和主力军的青年人如何与网络良性互动,如何将互联网策略性地纳入日常实践,如何利用网络手段创造性地参与公共生活,从而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国家建设注入青春才智,是学术界和教育界需要共同思考的时代命题。

社交媒体的政治性能

社交媒体蕴含独特的政治潜能,这通常表现在它们为个体间信息传递与对话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促生了多形态的社会连结和政治参与,进而挑战既有社会结构的形态和形成方式。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强调个人认同与个体间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激励使用者积极参与地区和社区层面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提升个人社会资本容量、改变其聚集范式。

根据皮尤中心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社交媒体的政治效应日渐凸显:将近72%的美国人通过社交媒体参与政治;尤其在18-29岁的青年人中,社交媒体已超越其他线上线下渠道成为首要的政治参与平台,这其中包括获取政治资讯、关注政治领导人、发布或转发政治讯息、组织或参与公益活动等。在我国,有学者注意到社交媒体在青年人中可能发挥的社会动员作用,并以“帝吧出征”为例,深入讨论了青年中粉丝民族主义运动的行动逻辑、符号表达、情感动员和组织实施等问题,对青年政治化的社交媒体运用进行了富有启迪意义的经验描摹和理论探索。

社交媒体作为青年公共参与的均衡器

“青年”并非同质化的单一群体。诸多有理论价值的问题会随着青年的某些重要社会、经济特征发生变化。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始终是影响公共参与的核心因素之一。美国政治学家维巴和巴特尔兹都发现收入水平与个人的政策偏向之间具有显著关联。居于社会-经济地位底层的青年更可能对政府产生不信任;同时,他们在网络科技接入、数字素养、公民素养等方面均处于弱势。

但是,公共参与和社会-经济地位间的关系远非直接相关那么简单。除了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的性别、民族和所在地域都有可能与公共参与相互关联,也都可能影响青年日常生活的环境、过程与结果。因此,对社会群体而言,政治是“被结构化了的活生生的体验”;青年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无不形塑着他们的日常体验,而这些体验又反过来影响着其对政治的认知和参与行为。

而社交媒体则有希望突破社会-经济地位的结构性规制,改变长久以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青年之间的政治不平等模式。比如,社交媒体正在日渐成为广大青年参与公共生活的基础性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变中年人长期占据政治激进者最大比例的趋势,起到部分的“反分层效果”。

社交媒体与青年政治规范的转变

想要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是否可能弥合由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青年政治不平等,我们首先需要解答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社交媒体是否在青年人中重塑了政治规范?我们可以将政治规范广义地理解为,公众对于政治如何运行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好公民”等问题所持的个人态度和价值观。这在根本上关系到广大青年对公共参与内涵的理解。众多研究显示,当代青年人可能正在摒弃传统的“义务型”政治参与模式,如投票、加入政党、读报等。相反,那些更具个性化的“自我实现型”政治行动,如通过社交媒体实现的数字化志愿参与和激进消费等参与样式则更受年轻人的青睐。

综合以上,我们看到在探索社交媒体与青年公共参与关系的过程中,研究者应当重视因社交媒体使用而被重塑的公共参与的定义,尤其要着重考量青年人在日常的社交媒体使用中所产生的新式政治体验,包括对公共事件或政策发表意见、卷入社会议题、和他人就政治话题进行讨论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入发掘新媒体时代青年对政治规范的认知与公共参与模式间的关联,通过多维度的考察,包括参与动机和政治效能等各种心理机制,探索社交媒体对缓和青年人之间政治不平等、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意义。探究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否有助于培育崭新的政治规范、有助于促生全新的参与模式,一方面将展现新时代中国公众政治参与的新图景,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获取通过社交媒体有效激发和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机制。

青年历来都是最有活力的社会群体。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不仅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感受着社会变迁中的八面来风,同时更是以其特有的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样式、形态和未来发展方向。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任务同样需要重视和吸引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重视青年政治社会化进程,引导青年群体积极有序地进行公共参与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经验现象和研究命题,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本文系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新媒体使用与青年群体爱国观念的形塑”项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