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从居民财产增长变化看城乡家庭经济特征

2018年12月29日 09:45  点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魏众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人均GDP大幅提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人均居住面积逐步提高。作为衡量福祉的重要指标,收入和财产分配状况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成果能否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收入积累的存量,财产差距不仅往往与收入差距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且由于财产累积效应的存在,财产差距一般会大于收入差距。研究居民财产,可以弥补仅依靠收入来判断家庭经济生活的局限性,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家庭经济特征,为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相关政策的改革与完善提供数据基础。

此外,财产与资本市场联系密切,居民财产组成方式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资本市场的当前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考察居民资产配置状况,也可以了解各类家庭的财产配置取向、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及其脆弱性。

分析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8)》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财产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快速的积累。2017年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94332元,与2016年相比,家庭人均财富的增长幅度为14.94%。这一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家庭财富积累的速度比较快。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收入增长速度,直至2016年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才略微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则促进了家庭财富增长。

从家庭财富构成来看,房产净值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家庭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占比为66.35%。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占家庭人均财富的16.26%。其次是动产与耐用消费品,其中家庭财富的比重达到10.59%,也是家庭财富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家庭人均财富中的比重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家庭非住房负债并不高,非住房负债在全国、城镇和农村家庭人均财富中的占比分别仅为-0.63%、-0.46%和-1.38%。

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居民之间同样存在较大的财产差距。一是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财产差距。城镇家庭人均财富是农村家庭人均财富的3.27倍,城乡之间人均家庭财产的差距超过收入差距。家庭人均财富的构成同样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房产净值方面。在城镇和农村家庭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比重分别为69.70%和51.34%,其中,城镇居民房产净值是农村居民的4.43倍,远高于两者之间的人均财富差异。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金融资产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分别占到了15.08%和21.53%,两者的绝对值相差2.29倍。值得一提的是,房产净值的巨大差异并非完全来自居住环境和舒适度的差异,而很大程度上来源房地产市场的城乡二元分割。

二是家庭财富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家庭人均财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绝对值上看,东部地区家庭人均财富分别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1.67倍和2.29倍。同样,家庭人均财富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总体规模上,而且也反映在家庭人均财富的组成上。东部和西部地区房产净值占到了家庭财富三分之二左右,而中部地区的房产净值只占家庭财富总额的58%。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的比重则要高于西部地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中部地区居民更多地融入了金融市场。尽管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而言,东部地区居民所拥有的动产与耐用消费品更多,但东部地区动产与耐用消费品在家庭财富中的比重却要低于中部地区。地区差异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早期的沿海开发战略,另一方面则因为中西部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

三是不同财产水平之间的财产规模和财产构成都存在突出差异。就全国家庭而言,财富最高三等分组家庭的人均财富为411709元,财富最低三等分组的家庭人均财富为45039元,前者是后者的9.14倍。在财富的最低三等分组中,房产净值依然是家庭财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占到了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人均财富的62.49%和52.10%;动产与耐用消费品在家庭人均财富的比重也有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动产与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家庭财富中的重要性要高于农村地区;相比农村家庭,城镇家庭拥有更多的生产经营性资产;农村家庭的非住房负债及其在家庭人均财富中的比重要大为高于城镇家庭。这反映了财富较低的农村家庭有着较大的债务负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财产分配,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及其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