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明松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学风直接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只有形成优良学风,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实现更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对于学者而言,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担当社会责任。自古以来,我国读书人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凸显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担当。学者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努力通过学术研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就有可能贡献不朽之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学术创新的强劲动力。学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统一,努力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不断创作出时代和人民需要的精品力作。
树立学术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党历来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德”作为选人用人的前提条件。学术不仅是一种严肃的工作,更是一项庄重的事业。高尚的学术道德在治学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能使学者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古往今来,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作为学者,更要讲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
增强精品意识。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精品”学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汲取智慧营养。坚持扎扎实实做学问,努力多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戒浮躁之风,克服闭门造车,加强调查研究,多出一些带“泥土气”、接地气的对策建议和学术主张。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弘扬奉献精神,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为祖国、为人民述学立论中实现自我价值。
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对于学术管理机构来说,需要牢牢把握以下两个环节。
创新指标体系。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否科学,直接决定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科学权威的研究成果评议机制和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学术评价工作,对科研成果进行科学鉴别,厘清其学术价值和意义,指出其不足和欠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发挥好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的引导作用。应在发挥专业评价机构作用的同时,辅之以业内同行评价,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在关注学术成果数量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代表作制度作为补充。
完善惩戒制度。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伪造数据、自我炒作、跑奖要奖等,败坏学术风气,损害学术发展。对此,应实行零容忍,一经认定就严惩不贷。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诚信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并健全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对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主观恶意行为的惩戒制度,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违规成本,让剽窃者、作假者、投机取巧者受到学界的共同抵制。推动面向学术界的法治建设,加强对涉及学术违法犯罪活动的法律制裁,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