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人物春秋】纪念吴林伯先生诞辰100周年·赵仙泉:如何治学

2016年11月08日 09:43  点击:[]

  武汉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吴林伯先生,是秉持“朴学”与“考据学”的当代重要学者之一。1984年9月10日,吴林伯先生召集我与方铭、陈桐生、陈洪波、曹耘、陶嘉珞六位新入学的研究生谈话,提出治学“十准则”“十注意”“八功夫”“五坚定”,作为我们这些研究生一生遵守的治学信条与规范。他的学术思想、治学原则与方法,至今仍然具有继承、坚持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急功近利、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学术浮躁风气,不啻为“镇静剂”与“清醒剂”。

  一、十准则:其一,崇德。治学目的是追求真理,为人类作贡献;要坚持真理,严辨是非。其二,务本。要忠实、熟悉、消化原始材料;要过好先秦学术关,要读自然与社会类书。其三,尊师。要做到求师、择师、尊师。尊重师法,尊重师说,纠正并发展师说,即“正误、加深、补遗”。其四,及时。四十岁以前打下深厚基础。《礼记·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其五,隆积。重视积累,学风端正,范围确定。其六,自得。要自学、自主、自立。其七,撝谦。发挥谦虚精神,实事求是。其八,博约。要当专家,不当常识家,围绕研究范围而达到通与博。其九,克勤。要勤奋,坚韧。其十,循序。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二、十注意:一是要有哲学家的眼光;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是要纠正原著本身及其解说的错误;四是要从整体着眼;五是要考察理论的源流;六是要重视语言特点;七是要有创新意识,善于补充加深;八是要抓住重点,纲举目张;九是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十是要突出“论”字,有思辨性。

  三、八功夫:一是“抄”,抄写原著及其有关精华,加强记忆,加深理解。二是“点”,要学会标点古籍。三是“背”,在理解的同时背诵。四是“注”,即注解。五是“译”,即古文今译。六是“问”,即研讨。七是“论”,即论述。八是“作”,即写作。

  四、五坚定:一是非议再多,坚定不移;二是处境再窘,坚定不移;三是工作再忙,坚定不移;四是困难再大,坚定不移;五是成绩再好,坚定不移。

  最后,研究学术的总纲则是“端正学风,明确范围,专攻一点,持之以恒”。

  上述观点与要求,是吴林伯先生毕生遵循的准则与治学经验。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他的学术“信仰”与信念。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刻板”“僵化”的学者,而是相当有现代意识。比如,他坚持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研究的哲学家视野,也强调“译”“论”与“写”的功夫,不主张“述而不作”,认为学者的本领要全面、完整。

  当然,吴林伯先生最看重的是忠实于原著以及注释的功夫,认为这是做学问的基本功。他反对当学术“浪子”和“二道贩子”。读原著,要读“全本”,不能只读“选本”;要从整体上掌握,不能只了解局部。比如研究《文心雕龙》《诗经》《论语》等,就必须读懂读通全书全文,才有资格写研究论文。也不能只通过阅读别人的论文来做研究,当“搬运工”。尤其是不要被一些时髦的、似是而非的学术名词所左右,写虚张声势的论文。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