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提法更为确切”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研讨会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王海锋 通讯员王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如何在理论上对此进一步提炼、总结、阐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4月23日,由《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20多位学者与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发展道路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道路不仅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关,更与整个马克思主义相关。
陈先达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的提法更为确切。“道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动态性,同时是纵向的,为一国的发展历史特色所决定;“模式”是成型的、稳定的,具有静态性,同时是横向的,为一国的发展提供现成模具。各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却没有唯一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文化、总结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经验教训的实践中走出来的,因而是不断完善的实践过程而非先验模式。同时,中国道路并不是固定模式,可能包括弯路、岔路和曲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虽然中国道路没有详细的路线图,却有发挥“导航仪”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陈先达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遇到的所有新问题,都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单纯搬弄概念和抽象思辨所能解决的,而是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针对国内一些人认为“只有中国模式才有世界意义,而中国道路没有世界意义”的错误认识,陈先达予以驳斥。他提出,这种错误认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模式”具有排他性,因此,中国需要的不是通过模具制造出来的仿制品,而是必须走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道路的提法没有世界意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规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高度来看,各国有不同的道路,但世界人类发展有一条共同的道路,即建设一个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公平、正义、共富的社会。因此,人类发展的共同道路即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路,是人类解放之路,是共产主义道路。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我们才能懂得,中国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就实践方式而言,中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就总体目标而言,中国道路同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因而,中国道路积累的经验包括曲折,都应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其他国家而言是启示,而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