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晋春秋通释》,柯美成汇校通释,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版

近日,《汉晋春秋通释》一书作者柯美成及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应邀走进新华社,与编辑记者们进行了阅读分享与交流。新华网 桂洋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王志艳 桂洋)近日,《汉晋春秋通释》一书作者柯美成及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应邀走进新华社,与编辑记者们进行了阅读分享与交流。活动由新华社工会、团委与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网悦读频道、新华社青年读书俱乐部承办,这也是“书香新华”和新华社“青年文化周末”的重要内容。
柯美成是知名的文史经济学者,有《经济写作导论》《中国古代经济名作注译》《资政史鉴·理财卷》《文白对照群书治要》《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理财通鉴----历代食货志全译》《荀子解说》等多部著作。这部《汉晋春秋通释》是其潜心三年研究的最新成果,今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是一部以儒家正统史观叙述汉晋历史的名著。该书一反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的历史观,对曹操父子放纵权欲、欺君专政、最终篡汉自立持批评态度,而改以蜀汉继承后汉为正统;对当朝皇室开基之祖司马懿父子的诸多不光彩行为也都能秉笔直书,不予回护。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评价:“自习凿齿改撰《三国志》为《汉春秋》,对后代影响至大”。但这部史学名著约在五代时已经亡佚,至清末始有辑本问世,其存世的文字仅有一百余条,总计不足一万九千字。
据人民出版社王萍、邵永忠两位编审介绍,由柯美成重新整理的《汉晋春秋通释》采用了创新性的编撰体例,书中引据的大量相关史料,特别是历代著名史家、史学家辩难求真的品评,既为学者研究提供了若干便利,也为文史爱好者解答了诸多疑难,是一部严肃的、严谨的学术力作。
柯美成谈及“以史解史”的创作关键是着眼于一个“通”字。所谓“通”,取疏通、贯通、会通之义。即对《汉晋春秋》辑本及每条佚文的整理,不仅仅作静态的文本考察,而是将其置于当时历史的大背景下,置于千馀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评价语境中,以史补、笺注为手段,通过补充相关史料,将仅有十几、几十、充其量几百字的片断佚文,扩充为相对可观的篇幅,做到对佚文所涉历史事件、人物行为的叙述相对完整,借以打通历史的脉络。
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周溯源评价,这部50多万字的《汉晋春秋通释》撰著具有开拓性,“作者以创新型开放式的思维,在严重散佚之古籍的整理方面做了有益地探索,其严谨的学风和清新的文风是值得充分肯定和推荐的。”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忽如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知名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梅毅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表达了读后感,他赞赏了柯美成甘于寂寥、求真求新的创作态度,使得《汉晋春秋》这部晚近以来鲜为人知的古佚名著焕发生命活力。梅毅认为《通释》的精彩之笔,在于作者的“史补”和“柯按”两项。“史补以旁征博引,让我们通过对佚文所涉历史事件的追本溯源,通过品味历代史家的评论,达到开阔视野、融会贯通;而“柯按”则于汪洋恣肆中别开生面、画龙点睛,让人耳目一新。”
与会的解玺璋、祝晓风、金滢坤三位学者也都认为,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表现出来的正统史观,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宋代以后在士大夫和民间都有很大市场,以至于颠覆了《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的史观,确立了蜀汉在三国叙事中的主体地位,催生了《三国演义》。《汉晋春秋通释》正是抓住了《汉晋春秋》的这一独特史学价值,而对其加以深度整理,因而使得《通释》本身也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
新华社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周勇畅谈了阅读体会,最大的收获则是了解到不同于《三国志》的历史叙述,“柯先生在前言中讲‘前贤佳作,沾溉后世’,我相信《汉晋春秋》这部久已亡佚的史学名著,经过像柯先生这样的学者们的深度整理、探幽发微、发扬光大,一定会成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秀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