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人风采】延伸汉语文学的多重魅力

2015年10月16日 09:01  点击:[]

1988年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少川的表兄离家40年后从台湾回武汉探亲。当时的江少川正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主授写作课程,表兄的经历触发了江少川对台港澳文学研究的兴趣,让他发现了一个有待开掘的学术空间。

结缘台港澳文学研究

在江少川看种同异互存的文学现象值得深入探究。于是,表兄返台前,江少川嘱托他为自己收集些有关台湾文学的资料。

江少川告诉记者,台港澳文学与大陆文学血脉同宗,是我国文学史研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港澳文学的一些优秀作品当中,表现了祖国同胞在特殊历史年代的经历与命运,通过文学这扇窗户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属必然。

在收到表兄寄来的第一包文学作品集之后,江少川正式开启了台港澳文学的研究之旅。研究伊始,由于学界同仁对于这一领域鲜有探索,有些方面甚至是一片空白,所以他只能从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等名家力作的个案评析解读着手,尝试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勾勒台港澳文学的整体面貌。

经过数年的积累,江少川梳理了当代台湾小说的流派与嬗变,探究了当代香港本土小说的流变,回眸了世纪沧桑中的澳门文学。2005年,凝结着他12年心得的专著《台港澳文学论稿》结集出版。

除了理论研究之外,江少川还不断将他的思考引入课堂,努力把台港澳文学纳入到当代文学视野之中,希望学生们能够领略其魅力。

记录新移民作家“足迹”

进入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又吸引了江少川的目光。他打开这扇文学窗口的方式之一,便是与新移民作家进行对话。

江少川说,选择学者访谈录这种学术写作体裁,主要因为它具有一手资料文献价值,能为海外华文文学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新移民主要是指第一代移民。他们的前半生在祖国度过,而后半生却移居海外。他们经历过原乡与异乡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于是在创作中也就展现了双重的人生经验、思想意识以及观察视野。这一切对于文学而言,弥足珍贵。”江少川向记者表示。

从2002年到2013年,江少川已经访谈了少君、严歌苓、林湄、张翎、哈金、陈瑞琳、黄宗之、朱雪梅、吕红、刘荒田、章平等30余位有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并结集出版了《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

这种记录新移民作家足迹的学者访谈,让江少川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较之台港澳文学而言,视野更加宏阔。譬如,他从诗学建构的角度,整体剖析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又比如,以“第三文化”为支点解读新移民文学。

江少川表示,“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新移民文学作家在海外依然执着地坚持华文创作,向世界展示了古老方块字的魅力。这样的创作实绩与水平,其意义是双向的。它不仅归属于所在国的少数族裔文学,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延伸与发展,丰富了汉语文学的内涵。”

彰显中华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不论是结缘台港澳文学,还是记录新移民作家的足迹,多年来,江少川一直在这两个领域辛勤地掘耕着。在他主编的《台港澳文学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里,还首次将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整编在一起。

江少川说,是中华文化传统这一血脉,把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国文学,与延伸到海外的华文文学连接成一个难以分割的生命整体。换句话说,全球化背景之下,彰显中华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方才是他做学问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