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作为一种包罗各门类知识的工具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数字化普及,出现了网络百科全书,其以开放式、非开放式等形式出现,满足大众查询信息、获取知识的需求。对这种新形式的知识传播路径,各界对其褒贬不一,更多的学术机构对网络百科全书则保持谨慎态度,一些专业机构更是明确提出禁止从业者在论著中引用任何来自网络百科的内容。而美国圣十字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社会学专业助理教授埃利斯·琼斯(Ellis Jones)看好这项新事物的发展,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开放性”导致网络百科难控质量
就“网络百科全书”,琼斯关注最多的要数维基百科。他认为,之所以专业机构对这类事物保持谨慎态度,是因为它由网络志愿者共同合作编写而成,任何网络使用者都可以进入其中编写和修改内容。每个词条内容不会要求必须交给公认的权威方审核,相反,核实者从专家或权威人士变成大众。一般情况下,网络百科用户可以选择以匿名、化名的身份来编辑词条,用户在阅读词条的同时,可以随时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添加到文章当中,但由于用户的教育水平差异巨大,很多时候也会出现不恰当的编写,这样就只能等另一名“编辑”发现和纠正了。传统百科全书的撰写方式,是由各方面专家编纂、审核以及同行评审后才可能推向社会,而网络百科编写的“开放性”,无疑增添了人们对其内容质量的顾虑。
但当记者问到网络百科全书是否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时,琼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说,我是一名社会学理论教师,该门课程的大量理论让很多学生感到困惑,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上所研究的社会学专业术语,并准确地理解其表达内涵,在过去几年中,我使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网络百科全书网站中建设与维护一个自己喜欢的社会学家网页,包括该名学者的照片、理论方法、学术成果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可以互换知识,也可以增加学习乐趣。
网络百科尚无法达到专业水准
琼斯认为,网络百科全书这种新合作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传播方式。在传统出版刊物上公布观点及发现的学者都需经过严格训练与自我规范,整个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过程非常规范且相对封闭,但具有很高的价值。而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却对每一位参与者保持了开放性,词条可以被任意修改,参与者并不需要专业化的资质就可以对此作出贡献,这样的方式让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实现了知识生产并达到了“普及”,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标准”。
琼斯表示,传统上,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出版(publish)的方式进行传播。这已经成为学界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一位学者学术水平的基本判断。其内容受到同行的严格评审,具有非常高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而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所崇尚的却是知识的公布(post),尽管词条存在缺陷,但却可以优先推出,因为词条后期有可能被修改,其内容的真实性更多地依赖使用者的监督。在传播机制方面,它采用多元的传播策略,以便捷的传播手段、通俗化的传播主体,使整个传播过程呈现互动等特点。它为大众提供一个分享知识的平台,使其获得自己研究领域以外的信息。但是,这种知识尚无法达到被专业文章引用的水平,可以说,它只是一种最快速了解其他领域知识的途径。
不断提高内容信息准确度
4月6日,社会科学空间(Social Science Space)网站刊发了琼斯的文章《停止与维基百科对抗,我们需要增补它》(Stop Fighting Wikipedia and Co-Opt It)。针对很多国家高等教育院校都对维基百科网站中知识来源存在的质疑,文章回应说,维基百科的实用性较强,不能完全禁止它,而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逐渐完善它,与人分享资源。
你很难想象当一个人在网络百科全书中贡献的词条受到其他读者的关注与认可时所表现出的兴奋。琼斯说,这说明我们需要不断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以提高整个信息的准确度,同时,我们还能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百科全书中看到我们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中的新观点和新话题,这是在传统知识生产和传播途径中无法做到的。现在,一些网络百科全书为了使自己变得更为专业、更具思想性,吸收了很多“知识精英”来维护词条。我们看到,网络百科全书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存在高度的完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