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国学资讯】明清以降甘肃镇番生态变迁镜鉴

2015年04月04日 07:42  点击:[]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潘春辉

明清之际,镇番县沙患日益严重,沙尘次数增多,且程度剧烈。沙尘来袭时,飓风肆虐,天地昏霾、危房坍塌、树木折断、飞沙蔽日、漫天混沌,往往数日方得放晴。

“丽水滔滔逝不休,渔人生计在江头。杨花雨暖投香饵,芦叶霜清撒钓钩。”《小河垂钓》这首诗呈现了一幅江水长流、渔人垂钓、杨花与芦叶竞相辉映的美丽画卷。若不说明其出处,读者或许以为该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殊不知,它描绘的是明清之际甘肃省镇番县的景象。镇番县(今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东、西、北三面分别与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毗连。该县是当今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不要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成为当地的生态标签,生态环境已与该诗描绘的情形相去甚远。在过去数百年间,当地生态环境经历了何种变迁,可从谢树森、谢广恩等编撰的《镇番遗事历鉴》窥见一斑。

从“水足产饶”到“河流日微”

《镇番遗事历鉴》以编年形式记录了明代以来镇番县的社会生活,对历朝沿革、社会、民工、方物、风俗、故事等所记甚详。此外,还记载了环境变化等大量史实,对探讨西北生态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据该史籍记载,明末清初之时,镇番县生态环境尚好,拥有不少湖泊、草滩、泉源,“土沃泽饶,可耕可渔,水足产饶,颇形优渥”。明宪宗成化年间,该县东北有“平湖”,其水洋洋如海,可行舸舟。此外,尚有较大湖泊九处,且水面辽阔。例如,月牙墩湖方圆10里,柳林湖方圆120里,青土湖方圆20里,龙潭方圆40里,昌宁湖方圆120里,六坝湖方圆10里,鸳鸯白盐池方圆50里,三坝白盐池方圆30里,天池湖方圆25里。由于湖塘、湿地较多,芦苇丛分布较广,康熙年间,强盗以芦苇丛为藏身之所,实施抢劫。官兵虽多次前往剿灭,却因芦苇深密而未获成功。由于湖泊、泉源较多,当地空气较湿润,鱼类繁盛。明清时期,镇番县乃湖泊相连、水美鱼丰之地。明代,当地低霪潮湿,农民春季耕田须穿牛皮鞋防潮。清顺治年间,乡民于镇番县北之鱼海捕鱼,皆可满载而归。康熙年间,白亭海孳鱼甚繁,百姓借以赈饥。

然而,由于不当垦牧等原因,当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境内湖泊、水源不断枯竭。明代,镇番苏武山拥有泉水垂挂、积水成潭之景。时至清末,泉水却渐行干涸。康熙年间浩淼无际、产鱼颇丰的白亭海,至民国时已全部涸尽。黑水墩泉也水尽泉枯,居民在其地种植菜蔬。雍正年间,镇番苏山尚有蒙泉,民国时已是满目黄沙。时人感叹说:“今苏山黄沙如埠,何泉水之有?沧桑巨变,此岂验之乎?”

从“屡有虎警”到“境内无虎”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某种生物的消失往往预示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湖广水丰,镇番县曾栖息着不少野生动物。然而,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该县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乃至消失。

镇番自古为放牧之场,兽类较多。据《镇番遗事历鉴》载,该县开垦之初,不仅多狼、獾、狐等动物,而且还有虎豹之类,故有“红崖隐豹”、“黑山虎仇”的传说。清初,镇番县近山多生狼、虎、豹、天鹅等动物。康熙年间,北山沙碛狼群肆虐,啸聚成群,“狼之为患,不亚兵祸”。雍正年间,该县上报的方物土产之中,即有野鸭、大雁、鹰、天鹅、狐、狼、獾猪、水蛇等。

随着当地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镇番境内的兽类不断减少。清代以来,野生动物皮毛利润增长,诸多珍稀动物遭到捕杀。例如,嘉庆年间,镇番县晋商吴钦德等,因从事皮毛贸易而获利甚巨。因皮毛价值昂贵,狼獾多遭捕杀。镇番的夹河、大滩堡等地,也有世代以猎狐为生之民。镇番县东北六十里有泉,时有狼群饮水泉上,故名“狼跑泉”。嘉庆年间,泉水干涸,“狼亦不复更见矣”。康熙年间,镇番北山屡有猛虎出没,以致县府出动兵勇前往剿虎。后屡有虎警,所幸并未伤人。至民国时,镇番境内已无虎踪,仅余狼獾等小型动物而已。

从“沙轻水阔”到“风沙涌据”

在我国当今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中,民勤县首当其冲,沙漠化已成为影响该县生存发展的严重问题。然而,据《镇番遗事历鉴》载,民勤县沙漠化并非一直如此。明代以前,当地沙患较轻,草泽广袤,拥有“沙轻水阔见鱼游”之景。明清以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的大规模垦辟,沙漠化不断加剧,风沙涌据、风壅黄沙之态屡屡出现。

明清之际,镇番县沙患日益严重,沙尘次数增多,且程度剧烈。沙尘来袭时,飓风肆虐,天地昏霾、危房坍塌、树木折断、飞沙蔽日、漫天混沌,往往数日方得放晴。镇番县多次出现飞沙拥城的景象,风沙拥积,几与城埒,粮食减产,民众流离。明弘治年间,镇番飓风时起,边外人民多受其害,青松堡西南田地被埋压二十余顷,庄宅被埋112间,灾民无家可归,漂泊野外。万历年间,镇番县所属之东安堡、黑山堡、重兴堡等地,因沙患而倾圮沙淤,居民逃亡。崇祯年间,严重的沙尘导致沿边田舍俱受灾害,青松堡黄沙拥城,几与雉堞高下,26户居民被迫拔宅迁徙。乾隆二十二年,因风沙为患,镇番县郑公乡被沙覆,民众逃离。

随着沙患不断加剧,沙进人退,生态移民屡现。民国时期,镇番县深受其害,风大沙狂,西外渠、东渠等多处被风沙埋压殆尽,流亡人众,接踵道路。沙患导致耕地掩埋、人口流亡、乡村埋压。正如《祭风表》所言:“迩来,狂飕肆虐,阴霾为灾。黑雾滔天,刮尽田间籽粒;黄沙卷地,飞来塞外丘山。鬻儿卖女,半是被灾之辈;离家荡产,尽为沙压之民。此日之播种无资,将来之供赋安出?”

当地环境恶化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固然主要是由于自然变迁所致,但也与人类的不当开发息息相关。明末清初之时,镇番地广人稀,水足产饶。然而,随着人口增加、移丘开荒,该县的自然环境逐渐从“土沃泽饶,可耕可渔”,演变为“河水既细,泽梁亦涸……土沃泽饶竟成往事矣”。《镇番遗事历鉴》保留了该地沙漠化发生、发展过程的诸多史料,成为西北生态变迁的见证,可为探讨西北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至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农村用水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