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收入差距倒U型假说质疑

2015年03月21日 07:17  点击:[]

作者:万海远 李实

西蒙·库茨涅兹(Simon Kuznets)在1955年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他从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历史数据中发现,19世纪末期,随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个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到了20 世纪初期,这些国家的个人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增长,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小。由此,他认为收入差距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这就是著名的“库茨涅兹假说”,又被称为“收入差距倒U 型假说”。

该假说提出后,学者们对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因果关系争论不休。之后的经验验证主要围绕两个方向展开。第一,如果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那么收入差距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变化应该呈现倒U 型的非线性关系。第二, 如果收入差距与收入水平有相关性,那么收入差距的变化也应受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在20 世纪90 年代之前,大部分研究结果是支持收入差距倒U 型假说的。

全球、长时期的经验数据不支持倒U型假说

20世纪90年代之后,该假说的支持率不断下降,现今相关研究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收入差距与收入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倒U 型关系,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变动没有系统性影响。库茨涅兹的倒U型假说只是一种假说,并不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在20世纪50年代,库茨涅兹所用样本的城市化率并不高,因此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并获得了较高收入,最后收入差距趋于缩小。然而,对于当前许多发达国家来说,城市化率已经很高,再通过城市化过程来自发地缩小收入差距已经不太可能。另外,库茨涅兹没有把政府的转移性收入放进收入的定义中,忽略了转移性收入的调节作用。然而,近年来各国都加强了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转移性收入在总体收入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所以把政府转移性收入放进来后,收入差距倒U型假说不一定成立。

从全球经验来看,一些近期的研究基本不支持甚至否定倒U型假说。德宁(K. Deininger)和斯奎尔(L. Squire)1996年的研究显示,如果引入国别特征变量,收入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不仅在统计上不显著,而且符号正好与倒U型假说预期的相反。他们使用了跨国的面板数据,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模型估计中识别出国别特征的影响作用,而过去大多数支持库茨涅兹假说的经验研究,基本上使用了跨国的横截面数据。拉瓦雷(M. Ravallion)和陈(S. Chen)1997年对42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收入(消费支出)差距的变化幅度与消费支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发现消费水平与分配不平等之间不具有任何显著关系。多拉尔(D. Dollar)和克雷(A. Kraay)2001年利用一个更大规模的跨国数据,对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进行估计,发现经济增长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并且二者的增长是同幅度的;但是经济增长对缩小收入差距不起作用。他们没有发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超过了非贫困人口。

最近,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T. Piketty)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收入差距水平没有呈现所谓的倒U型规律,反而在持续扩大。他的研究发现,1914—1970年期间是资本主义过去300年中唯一贫富差距缩小的阶段,而其他任何时期都经历了贫富差距稳定扩大的过程;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个扩大趋势愈发明显和急速。由此,从一个更长时期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存量的提高,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正U型的变化轨迹。尤其是资本回报率始终稳定地高于经济增长率和劳动回报率,社会的资本收入比越来越高,以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最终收入差距曲线只会呈现单调递增的上升趋势。所以,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贫富差距的缩小是战争和政府政策强力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的真正常态是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这对倒U型假说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数据也不支持倒U型假说

除了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数据也发现,资本劳动比和资本收入比不但短期波动很大,而且长期偏离均衡水平。古巴富人的收入中有40%来自于资本市场,中国富人接近80%的财产来源是房产。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如越南和中国)受国际环境影响,也都不得不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本价格飞速上涨,资本回报率快速上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收入差距的正U型发展规律,也同样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中,尤其是存在于具有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可见,收入差距的倒U型假说并没有得到全球更长时期历史数据的支持。

中国的收入差距呈波浪式螺旋上升

纵观已有的文献,无论是根据收入差距的变化规律还是实证检验,中国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倒U型假说。从变化趋势来看,我国的收入差距先是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然后在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作用下,收入差距水平开始显著上升,而在近几年惠农政策的影响下,收入差距水平又保持稳定,甚至有一定程度的缩小倾向。由此看来,我国的收入差距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螺旋上升过程,这样就无法保证收入差距水平只有唯一的极大值。而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收入差距水平一般会存在着频繁的波浪式发展规律,收入差距变化曲线不但不是光滑的,而且往往会出现多个极大值现象,甚至会出现多个倒U型拐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中国绝大部分涉及收入差距的论文,都假设存在倒U型规律,然后就天然地把模型设定为二次型曲线,这既没有充分的理论支撑,也没有得到数据的基本支持。

收入差距曲线的极大值点不等同于警戒点

一般来说,若收入差距超过一国或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即可说收入差距达到了警戒线。然而,如果仅论述收入差距的客观变化趋势,而丝毫不去讨论社会的承受力或容忍能力,就不可能成功达到“测算收入差距警戒线”的目的。首先,一个国家或社会对收入差距程度的承受力,受政治和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还取决于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比如腐败、行政垄断导致的收入差距,就更容易导致社会的不满,也难以为公众所容忍。其次,国际上只是从数据观察上发现,存在“基尼系数0.40为国际警戒线”的规律,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献能够证明这一点,因为很难精确度量一个社会对收入差距的承受力或容忍能力。再次,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收入差距警戒线,是否是唯一并固定不变的?我们认为,这个警戒水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间范围内,可能是会动态调整和变化的,而不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唯一固定值。最后,收入差距变化曲线有可能不是光滑的,而是出现多个极大值的现象,因此,收入差距曲线的极大值点就不能简单等同于警戒点。

收入差距的走向取决于公共政策

在中国,由于时间序列的收入差距数据只有30年左右,很难通过有限的数据来判定收入差距的规律问题。而且中国的收入差距更可能呈现出波浪式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无法保证收入差距曲线存在唯一的极大值,认为存在倒U型假说的观点缺乏证据。简单利用倒U型函数求偏导,从而获得极大值,并由此来预测中国未来收入差距不断走低的做法,更是明显错误的。因为影响中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既有经济发展层面的,也有经济转型层面的,还有政府政策层面的。我们认为,中国未来收入差距的走向,将更多取决于惠农政策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而不是所谓的倒U型假说。

另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说,成功地从收入中等偏低迈向中等偏高的国家,普遍实行了偏向于穷人的公共政策,它们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富差距都快速下降,收入差距水平也显著降低,日益增长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割问题得到了缓解。因此,实行偏向于穷人的公共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优选择。未来中国仍要实施偏向于穷人的公共政策,通过实施更加精准的国家扶贫策略,减少贫困人口,并有效缩小收入差距。

最后,从国内外的收入差距变化来看,我们需强调,经济发展阶段并不是各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各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成因中,政府对市场缺失和市场扭曲采取的不作为态度、对资本节制和劳动保护的不足等,才是最为核心的因素。在这种情形下,要调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问题,仅靠经济发展的自我节制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节,改变弱势者的相对不利地位,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这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