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讲堂】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抓住生态文明主线

2015年03月17日 07:41  点击:[]

作者:张玉枚 陈晨

镇江在全省率先规划新市镇、新园区、新农村“三新”建设,经过四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已经形成,城乡空间得到优化,城镇、镇村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构建了“中心城市—辖市城区—中心镇”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重大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城乡对接;城乡一体的帮扶机制成效明显;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城乡环境优美协调。总结镇江城乡一体化建设,其特色就是“紧紧抓住生态文明的主线”,坚决走生态文明和城乡一体化两者结合的路径,实现镇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严格规划管控

镇江市委、市政府切实重视生态,按照中央“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统一规划、统筹布局,确定把镇江建成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可靠的生态安全、先进的生态文化、完善的生态制度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在城乡建设上严格规划管控。近两年镇江编制了《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镇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出台《关于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制度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镇江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具有刚性约束的生态红线,调整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的合理配置,以乡镇(街道)为单元,把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保护“四大区域”,严格产业准入和环境准入,力争2020年将建设空间控制在30%左右,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保持在70%左右。

按照规划,大力推进三大整治工程,即市区的“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西南片区的粉尘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东南片区的大气污染整治工程,成果显著。2014年镇江强抓机遇,勇于先行先试,严格按照规划,启动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按照“耕地基本不减少、建设用地基本不增加”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真正塑造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以及人口的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为国家和省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创新体制机制

生态文明推进过程中,镇江着力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创新,着力建立系统较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一是谋划成立市生态委。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镇江在全省首家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制度体系。三是创建联动执法的新模式。由市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制定《镇江市环境保护执法联动机制实施办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是严格监督与考核。对污染行为“零容忍”,在全市范围内不断组织开展了整治破坏环境资源的专项行动,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数据库,对有严重污染行为的单位实行重点监督;严格考核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实行环保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和环境损害领导责任终身追究制。五是建立长效宣传引导机制。城乡一体化需要城乡居民素质的一体化。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种教育活动、投放公益广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每位市民从自身做起,做环保的行动者,共同汇聚起镇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推动绿色转型

经济实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强力支撑。镇江为进一步发展经济,为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变“低”为“高”。按照“调高调优调轻”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大幅提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按照《镇江市六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不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六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镇江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选择10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智能化、清洁化和现场管理规范化。加快推进国家级循环化示范试点、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去“弱”进“强”。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7家,拆除淘汰落后设备压缩水泥产能112万吨、钢铁压延加工产能20万吨、铅蓄电池产能13万千伏安时。强势推进化工专项整治,2014年关闭57家化工企业,到2014年底,已累计关闭化工企业总数达347家,相当于整治前全市化工企业总数的65%。四是全力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变“散”为“聚”。通过建设优质园区,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确保2015年园区的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力争全市经济密度达到1亿元/平方公里。针对化工类项目,提高准入门槛,用三年时间关闭园区外所有小化工企业,化工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优化生态环境

镇江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另一方面建立社会化投入机制,确保环境保护投入资金。近年来致力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山体保护。镇江的“矿山复绿”行动走在全国前列。对境内235座山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关闭矿山企业257家、露天矿山采石宕口431个。同时,对主城区26座山体,按照“住户下山、建筑离山,草木上山、文化入山”的原则实施分步整治,使之成为亲近自然、视觉通透的开放式山体公园。二是全面改善水质。为实现“水清岸绿、鱼虾洄游、环境优美”目标,镇江通过企业搬迁、退渔还湖、生态修复,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目前,正在对穿城而过的古运河进行综合整治,使之与金山湖连为一体,凸显“江河交汇”的独特风貌。三是构建城乡绿网。以绿色廊道建设、丘陵山区植被恢复、沿江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加快构建大生态走廊,以形成“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四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污水处理。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

(执笔人:张玉枚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