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讲堂】从汉初政局看文帝几杖安天下

2015年01月29日 09:16  点击:[]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鹤耀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的诸侯国成为当时政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朝廷与诸侯国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斗争。随着汉初异姓诸侯王被翦灭,以及吕氏外戚势力被清除,朝廷与同姓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凸显。汉文帝以藩王即皇帝位,对诸侯国的政策十分慎重。文帝初年,吴太子入侍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因骄纵不恭被杀,吴王刘濞从此“称病不朝”。文帝欲治其罪,后在吴国使者建议下赦免吴王,“赐吴王几杖,老,不朝”。自文帝三年(前177)来朝后,直到景帝三年(前154)起兵,吴王“不能朝请二十余年”。文帝之所以赐吴王几杖,乃是基于时局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朝廷对吴政策的关键步骤,集中反映了朝廷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文帝被迫安抚吴王

高祖十一年(前196),刘濞被封为吴王。受赐几杖时,治吴已二十余年。吴地域广阔,“王三郡,五十三城”;土地肥沃,“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吴王在长洲泽建有太仓,“东煮海水以为盐”,“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铜城……相传吴王濞筑城于此铸钱”,生产规模巨大。吴王招纳逃亡,为生产提供劳动力,“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故而“国用富饶”。

吴太子被杀,吴王与皇太子矛盾尖锐,从此不再信任朝廷。面对文帝的责问,吴王“为谋滋甚”,开始着手军事抗争的准备。面对强大的吴国,文帝通过安抚吴王,重建信任关系以避免战争。

文帝与功臣列侯关系微妙

文帝即位后,朝中宋昌、张武、薄昭等代王旧臣根基浅,力量单薄;功臣列侯势力强大,文帝在他们支持下即位,于是由陈平、周勃、灌婴等担任丞相、太尉。陈平卒后,文帝对功臣逐步树立威信,由敬重转向制约,“(文帝)益庄,丞相(周勃)益畏”。后颁布“列侯之国”令,强令周勃等离开京师。灌婴死后,文帝又治周勃之罪。文帝虽限制功臣列侯,却又不得不重用之。“三年,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击济北。昌侯卢卿、共侯卢罢师、宁侯遬、深泽侯将夜皆为将军,属武祁侯贺”;“四年,安丘侯张说为将军,击胡,出代”。灌婴之后,北平侯张苍继任丞相。诸将相皆列侯,当时在平息叛乱和抵制入侵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功臣列侯多是高祖的老臣,刘邦当时册封他们作为政权的支柱,“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是列侯和刘濞等诸侯共同的利益,也是当年高祖的许诺。天子、诸侯和列侯相互依存制衡。列侯和诸侯都担心皇权过于强大,他们时常相互勾结,如吴王“行珠玉金帛赂诸侯宗室大臣”,棘蒲侯太子奇曾参与淮南厉王谋反。文帝需要功臣列侯的支持,此时如果诛杀吴王,严厉的政策可能会导致诸侯和列侯们的恐慌。

朝廷与诸侯国关系复杂

文帝初期,朝廷和诸侯国的关系颇为复杂微妙。燕国、皇子三国与朝廷关系亲密。刘泽因迎立之功王燕,文帝的皇子王淮阳国和代国。燕国地处边远,主要责任在于防备匈奴。这几个诸侯国力量不济,一旦有变,作用有限。文帝和齐、济北、淮南等诸侯国关系一度紧张。

文帝即位后,“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黜其功”,以齐之城阳、济北分封朱虚和东牟,名为褒奖,实则削弱齐王,济北王因而叛乱被诛。淮南厉王“骄蹇,数不奉法”,曾擅杀辟阳侯,后因谋反被废。太子为一国之本,吴太子之死是对诸侯王的沉重打击,因此吴王能够得到众诸侯的同情。

文帝和诸侯王不仅是君臣,而且是宗亲。如果文帝过于强调汉法威严,而寡情薄意地诛杀吴王,可能会马上引起众诸侯的反对。

西汉面临外部军事压力

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拥有数量庞大的骑兵,冒顿曾“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四年,朝臣们认为“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决定和亲。此时期匈奴实力强,西汉处劣势。南越是南方的重要势力。吕后时,赵佗“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文帝即位后关系缓和。吴王注重拉拢南越,起兵时宣称“素事南越三十余年”。外族经常参与中原的政治斗争,诸侯国往往勾结外族叛乱,例如,韩王信和燕王卢绾为对抗朝廷,“外倚蛮貊以为援”;济北王曾借匈奴入侵之机谋反;淮南厉王“令人使闽越、匈奴”,图谋不轨。鉴于匈奴、南越等外部势力的威胁,文帝最终没有立即征讨吴王。

南宋理学家张栻曾高度评价文帝的施政方略:“文帝初政,良有可观。盖制事周密,为虑深远,恳恻之意,有以得人之心。”文帝赐吴王几杖的举措,正是基于当时朝廷及汉朝内外全局考量的,虽以九五之尊向诸侯退让,却巩固了汉政权,稳定了朝廷和诸侯国的关系,保证了汉朝的安定和发展。当中央集权日益巩固之后,才能最终解除诸侯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汉景帝时期,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从而使得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进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