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霍涌泉 齐梓帆
【核心提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乐观心理思想,世世代代滋养着中华民族子孙的心灵世界。积极弘扬这种乐观向上的心理思想,汲取其中持续进取、化忧为乐的精神,有助于克服当今在部分人中间存在的悲观的社会认知方式。
在当今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精神追求渐趋旁落的悖论语境形势下,烦恼、焦虑、郁闷、痛苦等心态成为现代人所面临的基本处境。关于中国人性格缺陷问题,孙中山先生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认为“中国国民之性质,其最大之弊为悲观”。这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其对民族乐观心态的期盼。不过,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乐观心理思想,世世代代滋养着中华民族子孙的心灵世界。积极弘扬这种乐观向上的心理思想,汲取其中持续进取、化忧为乐的精神,有助于克服当今在部分人中间存在的悲观性社会认知方式,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维护及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
儒家主张乐观以仁为核心
儒家文化的乐观心理思想集中表现在对“心”与“乐”的深刻认识上。“心”是中国传统心理学中的重要范畴,儒家文化强调“心”是一种具有超越性本质的存在,心与性、情又经常联系在一起。王阳明认为“乐”就在自己的“心”中,“乐”重在“心安”,这种“心安”首先需要对世界、人生的各种问题有全面、彻底的觉悟和理解。这种“心安”来源于“理得”,即其所作所为合乎“道理”。
儒家所追求和主张的“乐”是以仁为核心的美德,是一种能够恒久充溢心灵的东西。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仁”是一种与人为善,帮助人、尊重人的意向。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思想。可见,儒家的快乐观所强调的是一种君子的品格、一种修德行仁的快乐。
在有关乐观的实现途径和养成方式问题上,儒家主要有这样几种主张:一是“安贫乐道”。“安贫”是超凡脱俗、顺其自然的乐观。“乐道”是超越于功、名、利、禄之外的,追求“道”“德”提升的乐观。在这种态度的指引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忘却、安然相处。二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信心、希望、乐观、勇气、努力等诸多正面因素构成的心态总和。三是“致乐,主敬”——乐观的人生理想。在如何才能修炼、体悟并保有、享受道方面,儒家倡导以“敬”为主要手段。敬,即是对所效学之对象的遵从、驯服、畏惧;就是以主敬为修身、修德的起点。对国民及天下苍生之忧,是儒家大爱的表现,是“仁人”的情感所在。
道家认为乐观在于自知满足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条基本主线,是中国式人格智慧灵活应变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古代乐观心理思想的重要特征。关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有学者总结认为:儒重理性,道尚直觉;儒主致用,道崇思辨;儒讲启发,道讲辩证;儒讲现实人生,道讲回归自然。在乐观心理思想方面,儒道两家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关于乐观心态的言论,如“乐天知命,故不忧”、“知足不辱”以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记述,无不体现出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模式的丰富内涵。
在道家那里,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和法则。人间的快乐之事也必须遵循“天人之道”。庄子的“至乐无乐”,指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即追求与天合一,也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人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幸福追求,达到“至乐”的境界。
在乐的实现途径和养成机制方面,道家强调“不囿于物”而寻求“自得”。道家所追求的是自得其乐,不假于外物的乐。须为道修身,摆脱外物的拘累,返璞归真,清静无为。同时,主张“安时处顺”,顺其自然也是道家关于获取乐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道家认为,万物的大小久暂,人生的祸福寿夭,言论的是非美恶,原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即“性”如此,“天”使其然,“道”在其中。
汉代黄老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淮南子》将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分为两类:“以内乐外”和“以外乐内”。以外乐内是依赖追求外在的物质享乐以求快乐,而以内乐外则是用内在的精神修养、平和的心态去感受外在事物的美好而获得欢乐。“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是故有以自得之也,乔木之下,空穴之中,足以适情。”即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的丰富,感官享乐,而在于自得其性,自得其乐。
道家认为人生的乐观在于自知满足,“知足常乐”带来的结果就是“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显然,这是一种与现代竞争机制相悖的人生哲学,不过其中所包含的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以及追求“道义要求”的精神内涵,值得现代社会参照。
儒道乐观心理思想异同
从总体上看,儒家的乐观心理多偏重于人事;道家的乐观心理多偏重于自然。二者也有许多共同关注的问题。首先,儒道两家均认为,“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和状态,他们均以对“道”的体验为乐的最高境界。儒家以“志于道”和“仁”为最高境界,道家以“归于道”即“归于自然”为最高境界。其次,儒道两家普遍重视从现实的生活中寻求快乐。孔子强调的是以普通日常生活为真正的实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倡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再次,儒道两家共同主张“以内乐外”。他们都认为,“乐”是一种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后才能获得的情感享受。最后,儒道两家均强调培育乐观的“理性中和”的心态。道家认为圣人乐天,乐天知命。他们所追求的“至和”、“逍遥之乐”在于超越现实的束缚,而非世俗欲望的满足。庄子认为“将现实之苦提升到逍遥之乐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宁静,而心灵的宁静在于避免面对苦难时的狭隘的、个人的目的性解释”。“理性中和”无疑是儒道共同倡导的良好心态。
当然,儒道两家乐观思想的差异更为明显。儒道两家虽然都强调乐观的情感体验,但儒家注重从感性和理性出发,倡导积极入世的乐观,更多体现出伦理型的特征;而道家则是自然主义的乐观,更具有本体型体验的性质,提倡超越现实主义。此外,儒家多注重道德之乐,而道家更强调精神自由之乐。两种乐的倾向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的发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古人倡导的“乐天”这种乐以忘忧的主张里,体现着对自然运行规律(道)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均将乐观心理建立在“已知的希望”基础上,是有根据的现实主义乐观。儒家既谈“孔颜乐处”等理性之乐,也述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感性之乐,这种感性之乐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影响是巨大的,形成了中国民间幸福感的重要心理取向。而传统文化中又有对欲望节制的告诫,勉励人们形成知足常乐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补充的道家,老子谈祸福相依,庄子说无忧之乡,这可以有助于人们在世事艰难、人生困顿的境地中维持乐观旷达的心态,能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源头活水,推进社会发展、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我国古代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会在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演进中发挥积极的人生智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