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科建设】多维度全方位重构新闻传播学科

2014年12月27日 07:07  点击:[]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苏宏元

传媒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播平台、传播模式、内容生产、运作方式以及传播管理等各个层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媒介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

学科建设滞后严重

与传媒业变革形成鲜明对比,新闻传播学科依然因袭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模式艰难前行、摸索,学科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已与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需求脱节,生存危机日益凸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建设滞后于动态现实是通常的现象,非新闻传播学学科一家之“专利”,但新闻传播学面临快速变迭的传媒生态,学科建设滞后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与其他学科相对独立自我发展成型不同,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一开始即以“杂学”面目出现,理论基础大都来源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同时融会了新闻传播实践的经验总结,从而形成了以大众传播为研究主体的学科架构。然而,当代信息与传播技术“风暴”重塑传媒生态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传播学所面临的外围环境复杂多变,原本脆弱的学科架构难以适应行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显得岌岌可危。

第二,课程体系陈旧。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仍然沿用以大众传播学甚至新闻学为主体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所开设课程均显得相对陈旧落后,跟不上信息与传播技术以及传媒业发展变化的节奏。即使不断作局部调整或者增补,似也难以纾解整体的困境,反而导致课程体系庞杂臃肿,教学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师资队伍背景单一。由于媒介融合和互联网传播所带来的整个传媒行业的急剧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即使年轻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学要求。加上前几年新闻传播教学点快速扩张,部分新闻传播院系专业教师匮乏,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与此同时,高校越来越偏向于录用科研成就突出的所谓高层次人才。但就新闻传播学学科而言,因其理论和实务兼具的特性,一味引入高学历而缺乏从业经历或者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不利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健康发展。

重构新闻传播学科设想

毫无疑问,新闻传播教育遇到了颇为棘手的发展难题,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变化、紧跟市场步伐进行全面革新。新闻传播学科应突破新闻学或大众传播学的学科藩篱,转而以信息与传播技术为导向,以媒介融合和网络传播为核心,从大传播的宏观视角,从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师资调配(包括行政人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重构。

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自1997年成为一级学科以来,本科专业设置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专业设置其实应实施更为灵活的机制,大胆改革创新,譬如主动融合其他专业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强化优势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国外一些院校的改革先例或许可供参考,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加开“计算新闻学”课程,密苏里新闻学院开设融合新闻专业,哥伦比亚大学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新闻学双学位硕士,多方向寻求学科突破。

课程设置应强调横向与纵向的平衡,即专业知识的精度与多学科知识的广度并重。譬如本专业课程可以进行领域细分,即将同一门课程划分为多个方向,如佛罗里达大学将新闻写作课程细致划分为杂志与特征写作、公共关系写作、交互媒体写作与报道、网络媒体写作与报道等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缩减或取消某些“概论”性质的内容空泛的课程。打破传统新闻传播课程建构的围墙,设置多门跨学科基础课程,如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并要求学生选修够一定的学分。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打破封闭型模式,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合,加强与业界的紧密联系,给予学生更加自由、前沿、开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譬如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借助学校雄厚的工科实力,2006年起与软件学院联合招收“软件工程(新媒体)”硕士,志在培养具备工科背景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创新相适应,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和来源也应多元化,即从以人文学科背景和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为主体向多学科范围、多行业领域的集合转变。师资的更新固然要注重对学科、行业的兼顾,但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专家和从业人员真正地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来。

构建新的研究框架和范式

学术研究不应画地为牢,须开拓新领域、新方向。有学者通过对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立项项目的分析,发现新媒体及其影响、媒介经营与管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受众与媒体舆论引导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些关注焦点无不体现了“大传播”的视野与跨学科的交叉,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研究边界得到拓展,重心亦发生了转移。因此在新闻传播学学科受到冲击并寻求变革的转折点上,应牢牢把握新的机遇,积极探索,从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或者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构建新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框架和范式。

当然,学科创新并非漫无目的的扩张,“融合新闻学”或者“融合传播学”建设也不是与其他相关学科简单的重叠相加。新闻传播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学科本体,遵循学科或专业的基本规律,坚守学科的边界和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的“重构”,既不应矮化其学科地位,也无须匍匐于信息与传播技术或者行业实践的脚下,而应保持对传媒生态独立的审视与“批判”,避免唯技术是瞻、唯实用是从的偏向。这无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无固定模式可以照搬,而需付出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