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崔刚
神经语言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但是关于语言和大脑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这些研究都受人们对大脑功能基本看法的影响。从大脑是以整体还是局部的方式来参与认知过程的角度,人们提出了大脑功能定位说、整体说、联系学说、动态定位说、进化说等各种观点,而从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的角度,研究者又提出了反射说和内在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神经语言学关于大脑语言功能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反射说的观点,而在最近几年反射说的局限性开始被人们所逐渐地认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内在说。
两派观点争论不休内在说与反射说区别显著
大脑功能的内在说是相对于反射说而言的,两者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从19世纪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开始了。当时反射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谢林顿,他在1906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神经系统的综合性行为》中指出,大脑基本上是反射性的,会随时受到环境需求的影响。按照反射说的观点,休止状态是指大脑在不受到外部刺激时的状态。例如,当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休息时,大脑的神经回路是关闭的,神经细胞处于一种非活动的状态,只有当它们接收到感知信息,需要处理这些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时,大脑才开始工作,神经细胞才处于活动的状态。在很长的时间内,反射说一直在大脑功能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采用大脑成像技术的研究大都以事件诱发为基础,都是基于大脑功能反射说的观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刺激及所涉及的任务,更符合科学试验的标准要求。
内在说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谢林顿的学生布朗。这一派的观点认为,大脑的功能,包括解释、预测环境的需求以及对此做出反应的信息处理过程,首先是内在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大脑本身都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美国神经科学家赖希勒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采用大脑功能的反射说,单纯地依靠外部事件诱发的大脑活动的变化来研究大脑的功能,很可能“会使得我们忽视了实验所反映的只是大脑实际功能活动的很小一部分的可能性”。他认为,大脑功能的内在说要比反射说更具合理性,其主要理由在于大脑能量消耗的不均衡性。对于正常的成年人来说,大脑的重量只是占到总体重的2%左右,但是却消耗了20%的总能量。而在这20%的总能量中,大脑在事件触发状态时,即大脑受到某一特殊的刺激或者执行某一特定的任务时所呈现的状态,所消耗的能量只占到5%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大脑能量的消耗受特定认知任务的影响很小,绝大部分的能量都消耗在了大脑内在的神经信号的处理之中。赖希勒又在2010年的《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另一篇文章《大脑的暗能量》(The Brain’s Dark Energy),把这种能量称为“暗能量”。大脑功能的反射说主张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是反应式的,只对已经接受到的信息做出反应,而内在说则主张大脑的功能是主动式的,能够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预见。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大脑的内在功能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与其他的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的内在功能要更加强大,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人类活动的预见性,从而提高反应的速度,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容易获得猎物。
兼顾两派学说为神经语言学研究提供基本指导
目前,关于内在说和反射说的争论仍在进行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观点完全正确,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大脑功能的内在说是有其合理性的。在神经语言学研究中,持有什么样的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为有关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哲学和方法论的指导,将直接影响研究者整个研究过程,包括假设的提出、方法的采用、数据的分析以及最终的结论。因此,神经语言学研究不能单纯地依靠反射说的观点,而忽视内在说的存在。我们应充分考虑在内在说的指导之下研究语言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首先,建立语言的层级系统,搞清楚语言的哪些要素是属于语言系统本身最核心的成分,哪些要素属于相对外缘的部分。所谓核心成分是指隐含在无数语言形式之内的一些共性的核心要素。国外的一些语言学研究者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工作,其中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语言习得和对语言障碍患者的研究中获得有关的信息。雅各布森是最早意识到语言障碍研究重要性的语言学家,他指出不仅语言学能对理解脑损伤引起的语言障碍的性质作出贡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种“自然实验”中获得独到的见识,从而为各种语言学的假设提供验证的基础并丰富语言学理论。雅各布森的研究重点是成人失语症,尤其注重研究语言的原始要素和结构特征,其中包括它们的层次结构。他指出,语言的衰退体现了语言系统固有的结构原理,这也就意味着语言系统的组织框架的损坏方式是有规律的,而且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衰退的次序与儿童语言习得的次序正好是相反的,即最先习得的最后丧失。后来的大量关于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语言障碍的层次性。
其次,把语言层级系统与神经层级系统相关联,这一关联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假设应该是,语言的核心要素很可能是由大脑的内在活动所负责,而语言的一些非核心要素的处理很可能与反射活动相关。语言处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以言语的理解为例,讲话人所说的话以声音的形式连续不断地传到听者的耳朵中,要理解所听到的话至少需要以下步骤:词的辨认,认知词的相关意义,确定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利用词、句法、语境和背景知识构建意义等,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包含着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语言的处理又是极其高效的,在一般的谈话过程中,正常人一般在一分钟之内要说出大约150个单词,而且各方之间的谈话进行得也非常连贯顺畅,在前一个讲话者结束半分钟之前,另一个人就要接过话轮开始说话,就在这短短的半分钟之内,听话者需要理解前一个说话者所说的话,而且还要计划好自己要说什么,并开始讲话。为了解释这一点,心理语言学研究者提出浅层处理的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理解的处理过程是非常浅层的。也就是说,人们不需要仔细地识别每一个语言、单词,不需要详细分析每个句子的结构,只需要把握一些最为突出的词汇的意义、最容易感知到的语法线索和语境信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语音的识别、单词的辨认和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些信息很可能属于语言的核心成分,是由大脑的内在功能负责的。赖希勒提出了“默认方式网络”的概念用以解释大脑内在活动的神经基础,那么这一神经网络与语言处理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目前神经语言学采用大脑成像技术所进行的研究大都以反射说为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类的研究就毫无价值。在内在说的指导之下,我们需要对原有的大脑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设计以及结果的分析进行更加仔细的考虑,确定外在事件刺激所引起的大脑变化所真正反映的语言处理过程,这无疑将会对神经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挑战。
链接
语言处理的过程与内在说有许多的吻合之处,这首先体现在语言与思维等人类高级认知能力的密切关系上。从内在说的观点来看,人类大脑对认知的处理是一刻也不停止的,而这些认知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们在进行语言的处理活动,大脑也有可能在不停地处理和语音、词汇等有关的语言信息。另外,两者之间的吻合之处也体现在语言处理过程的预见性上,大量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对已经听到或者读到的语言内容进行处理,与此同时还要对将要接受到的语言信息做出预测与判断。因此,大脑功能的内在说对于神经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神经语言学关于大脑语言功能的研究大都以大脑功能成像为基础,以期建立一种理论,它不仅能够解释听者是如何通过感知把语音转化为意义以及是如何在语言产出过程中把意义转化为声音的,而且必须要通过神经生理学和大脑成像技术的手段得到验证。这些研究大都以反射说为基础,根据在某个语言处理环节导致了哪个大脑部位神经细胞活动的增强来研究语言处理的神经基础,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内在说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