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蓝图已绘就 奋进正当时 | 中国共产党安顺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热议大会报告

2025年09月28日 16:50  点击:[]

9月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安顺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大会全面总结了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明确了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任务,吹响了全面开启建设文旅融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的冲锋号,站位高远、目标清晰、逻辑严谨、举措有力,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党代表们纷纷表示,此次大会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心声。

党代表 伍微微

中国共产党安顺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是我校全面打造文旅特色、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胜利召开为我校转型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擘画了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指明发展前进方向,凝聚师生奋进力量。大会报告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我深感振奋人心、使命光荣。

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结合我校文化育人工作实际,持续打造红色文化、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等系列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唱响文化品牌,讲好文旅故事。二是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三是全面开启校园文化建设新篇章,构建具有时代特征、文旅特色和学校底蕴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体系,为建设文旅融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强大思想保障与文化引领。

党代表 潘昌盛

中国共产党安顺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为我校今后五年的建设发展绘就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我深受鼓舞、斗志昂扬。

基层党组织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基层组织强,学校发展才有坚实支撑。我们要创新基层党建方法,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师生的“强磁场”。干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要继续选优配强干部队伍,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同时,加强干部培训,提升其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筑牢基层“战斗堡垒”,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安顺学院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创造新的辉煌。

党代表 王旭

在认真聆听程绪权书记在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后,我深切认识到,本次党代会报告高瞻远瞩,将“国际合作、开放办学”确立为核心战略之一,并精心擘画“开放赋能”工程,这充分彰显了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和教育强国使命的政治担当与战略远见。“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理念,精准指出了我校作为文旅类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对外交流合作处深感使命如磐、责任在肩。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以“开放赋能”工程为总抓手,将党代会的战略蓝图转化为推动我校开放办学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倾尽全力!

党代表 朱玉伟

当前,安顺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决胜期、申硕工作的关键期。中国共产党安顺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提出了文旅融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要实施“四大战略”,推进“六大工程”。本次大会为学校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制定了新方略,描绘了新路径,为文旅特色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发展规划处将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制定具体的落实举措,谋划具体的支撑项目,将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细落实。同时发展规划处也趁此寻求支持,希望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安院十五五 共绘新蓝图”“十五五”规划意见建议征集活动,为推动安顺学院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党代表 王罡

中共安顺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勇担使命培育新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为全面开启建设文旅融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凝聚了人心,作为一名党代表,我备受鼓舞。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报告中专门提出了实施“立德树人固本”工程,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和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办好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要任务和主责主业。办好建强新时代思政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守正创新,必须塑造一支“四有”“六要”的优秀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久久为功,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党代表 彭瑛

在聆听了程绪权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安顺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后,深刻感受到报告聚焦我国建设旅游强国战略、我省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与旅游强省大计,逻辑主线十分清晰。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发展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来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精准擘画,突显了文旅特色的办学定位。报告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将紧紧围绕此次党代会报告精神,在学校文旅引领、特色强校战略发展中贡献旅游学院的力量。

党代表 胡蕾

党代会报告以高瞻远瞩的视野,科学擘画了学校全面建设文旅融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宏伟蓝图。人文学院党委坚决拥护党代会的决议,深入领会“文旅引领、特色强校”战略的核心要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报告中提出的“四大战略”和“六大工程”,为人文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学院将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深入挖掘黔中文化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博物馆”专业硕士点的申报工作,构建“文旅+人文”深度融合的学科生态系统。依托省级一流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精品课程和文化实践体系。

展望未来,学院将聚焦“学科专业集群跃升”工程,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加强“金师”队伍建设,拓展“一带一路”文旅教育联盟的国际视野;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屯堡文化数字化传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实践项目,为贵州文旅产业化注入人文动力;坚持用党建引领全局,巩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同步发展,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文力量。

党代表 李东翔

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文旅特色引领、理工创新发展、多科协同推进”的办学方略,根据“学科专业集群跃升”工程部署相关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将战略部署融入教学体系规划。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培养方案制定中全面落实党代会精神,紧密对接“文旅产业化”和“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确保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二是深化学科专业一体贯通,推动专业提质增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鼓励教师深入挖掘科研成果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将科研成果产出与教学内容转化有机结合,以科研反哺教学和促进科研成果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三是创新协同机制,强化产教融合育人实效。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订单班及微专业建设,重点深化师资共享、课程共建与教材共编,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标准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健全“项目-课程-能力”一体化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党代表 李魁印

本次党代会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屋建瓴部署“六大工程”。其中,“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为学校服务贵州“四区一高地”建设和国家战略需求指明了实践路径。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落实这一工程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将科研工作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大局。

科研处将立足贵州“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聚焦文旅产业升级、航空装备制造等重大领域,以“改革驱动、服务聚焦”为主线,有组织地推动科研工作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围绕航空材料研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关键课题,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二是从零散研究向有组织科研转变:建立“战略需求—平台承载—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强化校企、政校联合实验室的枢纽作用;三是从论文产出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转变:推动AI+、大数据+、数字+等融合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科研处将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引导科研人员发扬“甘坐冷板凳”的韧劲和“敢闯无人区”的锐气。通过体系化推进“科研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实现从“数量积累”到“质量跃升”的战略转型,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注入核心动能,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智力引擎!

党代表 刘峥军

作为一名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基层党代表,我认真聆听了大会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学校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将把报告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本职工作中。

报告提出的“四大战略”和“六大工程”,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特别是“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战略和“学科专业集群跃升”工程,为我们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将立足岗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二是积极探索“化学+文旅”在新材料、绿色工艺等领域的应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推动与文旅、农旅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参与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平台与教学团队建设;三是强化教学管理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实施“英才汇聚”工程、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做好服务保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