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默默耕耘谱写华章——记原“安顺师专党委书记”向太阳老先生

2021年08月25日 17:03 审核发布:宣传部 点击:[]

作者:2018物流工程 刘冉、班金松、曾旭芳

2019公共事业管理 刘鑫

“要像真太阳那样火热、明亮,要像真太阳那样坚强。”这是恩师吴道敏先生对向太阳老先生的毕生期盼和祝愿,也是向太阳老先生名字的由来。

向太阳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曾任贵州省安顺地区教育局局长、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安顺地区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原四届人大安顺市人民代表,退休后曾任安顺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及顾问、安顺市西秀区民办源泉初中校长、安顺市骥志高中校长。向老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其中在安顺最高学府度过了九个春秋,对已升格的安顺学院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眼神中透露着慈祥的关爱和期盼。

向书记虽已退休多年,仍然一如既往关注着安顺学院的发展,关注着安院学子的进步,他始终坚信安顺学院会越来越好。我校历届党政领导都非常敬重向书记,感谢他对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身为安院学子,我们对向老先生是敬佩的,

也是心怀感激的,敬佩他不忘初心,永久奋斗,感激他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这是我们应该学习践行的理想信念。

向老幼时的经历可谓命运多舛,他曾就读于五所小学,有幸遇到了足以影响他一生的恩师——吴道敏先生。向老原名向能圭,幼时家境贫寒,常受吴道敏先生资助,因成绩优异,被寄予厚望,毕业时受恩师教导,遂改名为太阳,于是向老传奇的一生就诠释了像太阳一样照耀桃李,温暖别人。

1985年向老被评为安顺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1994年获共青团贵州省委员会“关于给关心、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的党政领导挂‘五•四’奖章”的奖励,这不仅是国家对向老智能的肯定,也是人们对向老品质的赞可。向老曾说:“我不是为革命而出生入死的革命老干部。对革命谈不上什么贡献。我是解放牌的知识分子,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出来的教育工作者。”“一生从教志弥坚,学子尊师情意绵。老骥衷肠何所愿,栽培桃李乐陶然。”这首向老的七言绝句毅然表明了他在教育事业上奋斗终生的决心和不懈追求的理想。

我拜访向老时,看到书桌上那整齐摆放着的书籍,那墙上挂着的荣誉证书、工作时期的老照片,向老结合我们的问话亲切地交谈了情况,听着向老的入党历程,我们被他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奉献精神所折服,他对我们说:“一个人的提高和进步,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党和国家的培养。”“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向老的爱党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昭示着我们要饮水思源,励志成才,报效社会。

1996年向老在安顺市西秀区管元村建立了第一所私立学校,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历时三年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中小幼儿“一条龙”教育教学不出村的先进典型。

1991—2000年向老又到处奔波赢得省民委等部门资助在贵州铜仁松桃县老家修建了“致富桥”,耗资十六万元,村民意取名为“太阳桥”, 向老执意说还是名为“致富桥”好,寓意为“要想富,先修路。”向老做事不为自己,不为名誉,只为人民,这就是向太阳老先生,被人们崇拜着、佩服着并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在我们与向老告别时,他那年迈九十岁的身姿依然挺拔,犹如青松一般,仿佛在诉说着:我的心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过信念。这一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向老伴随着共和国一道成长, 看着新中国成立至今,无论是自身的综合实力还是世界地位,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我想向老心里是欣慰的吧!展望未来,向老一定寄愿中国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越加富足,想着孩子们茁壮成长、贡献国家、回报社会。向老耄耋华年,仍用心用情歌颂着国家和人民!2021年3月,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向老写了一篇《发展颂》诗歌:

马恩开天放光芒,列斯辟地共运昌。

毛邓开通新道路,近平新思深远广。

民力凝聚战“贫”“疫”,万众奋进铸小康。

启航新征新举措,马列发展谱华章。

向老流利诵读着,并一字一句地向我们解释着其中的寓意,他满眼深情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短短的五十六个字,简述着百年党史的历程,也是我们一直去求索的漫漫人生路。

在处于和平盛世的今天,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向老在从事教育的三十三年里,踏遍了安顺瀑布之乡的山山水水,为全地区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创建、师范成人教育的调整、高等院校坚持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领导创建“ 廉洁楼”、大学生参加“劳动建校”“三下乡”实践等,特别是在各层次的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的“立德树人”思想教育中都有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及重要启示,向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他们兢兢业业,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莘莘学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程程坚实的路基。是呀,“少年强,则中国强”,每一个教师辛勤付出的身影,正是有如向老的前辈们,引领着许许多多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聚战贫疫,共铸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