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思南的扶贫开发之路:产业+项目+生态+智力

2016年05月31日 09:08  点击:[]

中共思南县委书记 刘云成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中下游,属武陵山集中连片开发贫困地区,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全县地域面积2230.5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街道)、526个村(社区),约70万人口。由于八七扶贫攻坚时期,思南县未能纳入国家级贫困县,错失了国家早期的扶贫开发政策、资金支持,导致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起步较晚。加上受乌江梯级电站开发影响,乌江航运中断,在陆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县扶贫开发曾一度推进缓慢。2002年以来,思南县抢抓国家扶贫开发纲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国发〔2012〕2号文件等扶贫攻坚政策叠加实施的历史机遇,创新扶贫模式,实施专项扶贫项目236个,减少贫困人口16.71万人,实现了“整县脱贫”目标。并以扶贫开发为重要抓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39%,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99%,突破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2.81%,达到83.9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4.53亿元,年均增长39.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58%、19.77%,分别达到21829元、6677元。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一五”期末的37.5︰20.5︰42调整为25︰27︰48,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产业扶贫,带动“四化同步”发展始终把发展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在扶贫开发中的“造血”功能。在发挥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方面,着重围绕生态茶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烤烟、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产业,形成一主多辅的“1+X”产业体系,建成省级农业园区4个,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47家,亿农公司、益农公司等农特产业企业年产值达6亿余元,带动3000多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在发挥新型工业化引领作用方面,着重推进“一区三园” (思南工业园区,灯油坝、双塘、关中坝产业园)建设,思南经开区累计完成投资188.2亿元,入驻企业110家,投产项目70个,初步形成了石材、建材、化工、电力、农特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体系,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涉及贫困人口8000多人。在发挥旅游产业化带动作用方面,着重高标准推进全域旅游规划,成功打造思南温泉—石林4A级景区、郝家湾3A级景区、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先后荣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最美中国?文化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发展农家乐260余家,带动贫困人口800余人。在发挥新型城镇化辐射作用方面,着重规划建设城北、双塘、邵家桥新区,滨江大道、温泉大道、乌江大道、中和大道等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以上百分点,转移农村贫困人口1万余人。实施项目扶贫,夯实县域发展基础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引擎,坚定不移抓投资、强基础,“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4.53亿元,为全县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08亿元,一江(乌江)两高(杭瑞、思剑高速)大交通格局加快形成,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全面提级,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421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运车辆比重达到72.6%。完成水利投资36.21亿元,过水湾水库、枹木寨水库、沙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加快推进,乌江思林电站库区提水试点工程交付使用,解决40万城乡居民和10多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电力投资4.1亿元,电网改造升级基本完成,农村网改率、通电率、户表率达到100%。实施生态扶贫,改善县域发展环境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同时,也让群众享受好环境。着力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扎实开展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四清”行动,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增长3个以上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0%,县域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7.9%,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既有力巩固了良好的生态优势,又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彻底改变了近12万人的居住环境。实施智力扶贫,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始终把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提高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作为治本之策,以新华社结对帮扶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采取远程教育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模式、“村校结合”模式、“远程教育+新经济组织”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村级信息站模式,探索了智力扶贫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扶贫之路。注重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搞好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将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行情发布给群众,为贫困群众提供多方面的致富信息服务。虽然,思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扶贫开发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全县仍有贫困村208个,有贫困户30185户、贫困人口99902人,而且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提到了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谋划、部署、推进,传递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强烈信号。思南除享有中央、省、市的政策机遇外,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为打赢这场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条件。思南地处武陵山腹地,是连接黔东经济圈、黔北经济圈的重要纽带,是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黄金节点,是乌江生态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具有优越的区域发展条件。“十三五”时期,我们将以脱贫攻坚为全局统揽,按照五大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着力抓好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全力突破基础设施、改革创新、依法治县、民生改善“四个瓶颈”,将思南建设成为“六区一基地一中心”(武陵山区和铜仁西部扶贫开发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现代产业发展重要集聚区、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加快建成全省最大石材产业发展基地,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加速发展、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方面,我们将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工作要求,从四个方面着力,确保到2020年,全县贫困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以上。着力强化扶贫对象精准。加快推进“扶贫云”建设,完善贫困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对全县30185户贫困户、99902名贫困人口实现动态化精准管理。

着力强化扶贫措施到位。全力实施好“十大扶贫攻坚工程”(基础设施扶贫工程、产业和就业扶贫工程、生态移民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医疗健康扶贫工程、财政金融扶贫工程、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工程、社会力量包干扶贫工程、少数民族聚集区扶贫工程、党建扶贫工程),重点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脱贫39095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27168人,生态补偿脱贫7817人,教育医疗脱贫9517人,到2020年社会保障兜底16305,力争在医疗脱贫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着力强化扶贫责任落实。围绕208个贫困村、99902名贫困人口,落实“军令状”,制定作战图,按图作战。深入开展县级干部包10户、科级干部包5户、一般干部包2户的“联村包户脱贫”活动,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把贫困村、贫困户落实到单位、落实到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着力强化进退机制完善。建立健全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机制,加强贫困情况动态管理,做到监测有力、进出有序,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及时销户,确保真脱贫、不返贫。同时,强化宣传,大力培树经验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扶贫先扶志、救穷不救懒”的良好氛围。(中共思南县委书记 刘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