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坚决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

2016年04月27日 08:18  点击:[]

2015年11月底,中央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是在“十三五”即将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中西部22个省区市向中央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决定》,深刻阐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推动中央扶贫开发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

一、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古今中外都躲不开、绕不开这个问题。建立一个没有贫穷的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等种种原因,历朝历代都没有做到。特别是近代国家积贫积弱,备受列强的欺辱,中国人民对贫困更是有着切肤之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与劳苦大众同甘共苦,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为我国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创了扶贫事业的新时代。党和政府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针对重点贫困地区的问题,启动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三西”农业建设专项扶贫计划,成立扶贫开发专门工作机构,在世界上率先拉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先后制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分别是2001-2010年、2011-2020年),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实现了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伟大成就。按照现行国家贫困标准,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比2011年底减少了6600多万,年均减少1600多万;贫困发生率降至5.7%,比2011年下降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75%。近几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目前贫困地区93.5%的乡镇、70.8%建制村通了公路。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解决,饮水安全状况大为改善,上千万贫困户的危房得到改造,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了电话。三是社会事业改革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生实现全覆盖。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部贫困地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就业服务,贫困地区就业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四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贫困地区承接转移产业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培育的特色农牧业、资源精深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不断壮大,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巨大成就,不仅受到广大贫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认可,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意大利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给中国政府颁发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成就奖”。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再次向中国政府颁发“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成就奖”。第一个奖是表彰我们在全球第一个实现“将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这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目标。第二个奖是表彰我们如期实现了“到2015年将营养不良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这两大目标实际上都是减贫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依然任重而道远。从贫困人口数量看,目前我国仍有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比韩国总人口还要多,比法国、英国等欧洲人口大国的人口少不了多少。要在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00多万人。从贫困人口分布范围看,全国31个省(区市)农村贫困人口超过30万的有26个,东、中、西部都有,有8个省(区)贫困人口在300万以上。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也还有47万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一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任务更艰巨。从贫困程度看,全国还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有652万贫困户饮水困难,580万户饮水不安全。有33万个自然村不通硬化路,有3.7%的农户居住在竹草土坯房。从脱贫难度看,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是经过多轮扶贫都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有的是丧失劳动能力,有的是患重病慢性病,有的是文化程度太低,有的是因灾、因学等致贫返贫,还有的是缺乏基本生产条件,绝大多数都是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极大。

抚今追昔,我们一定要牢记党和政府的宗旨使命,切实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矢志不渝地为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二、深刻认识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 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扶贫”到“脱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一字千钧,体现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央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只有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人民群众才会真心地拥护我们,支持我们,我们党才能在时代风云的激烈变幻中岿然不动,经得起任何风浪和考验。前几年,从突尼斯发端的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短时间内引发利比亚、埃及等国家政权更迭,叙利亚、也门等国政局严重动荡,甚至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政者没能解决好民生问题,特别是贫困问题。贫富差距悬殊,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政府腐败严重,最终导致政权垮台,教训十分惨痛。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国家安定、关乎党的执政地位的大事要事。

第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必须补上这个短板。如果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的面貌没有显著改变,这个小康社会就是不全面的,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因此,“十三五”期间要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确保实现脱贫目标,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落伍掉队。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生态工程等,都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改善贫困群众民生。同时,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总之,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持到底,赢得胜利。

第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集中体现。为此,邓小平同志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第二步是先富帮后富;第三步是实现共同富裕。从实践看,我们第一步走得很好。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到了先富帮后富的阶段。走好第二步,推动先富帮后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动力,特别是要在民生领域消融“冰点”、破解“难点”、筑牢“保障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贫困群众。

第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空间和回旋余地,一个重要方面就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能增加有效投资需求,又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既能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可以扩大有效消费需求,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赢得时间。据调研测算,仅易地扶贫搬迁一项,直接投资额预计达到6000多亿元,不仅能够形成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还可以有效扩大居民的消费,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同时,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源都很丰富,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比如,贵州的六盘水市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不仅带动22万人口脱贫,还建成了37个农业园区,培育出185个企业。

总之,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持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理念,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好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确保决战决胜。

三、妥善处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央关于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举措,概括起来就是“瞄准一个目标,达到两个确保,做到两个不愁,实现三个保障,突出四个转变,实施五个一批,坚持六个精准”。瞄准一个目标,就是瞄准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底线目标。达到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到两个不愁,就是稳定做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实现三个保障,就是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突出四个转变,就是突出推动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实施五个一批,就是要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六个精准,就是坚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照样离不开发展。脱贫攻坚本身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叠加的重要关口,推进脱贫攻坚对于增添发展新动能、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扶贫开发不是负担,扶贫开发和拉动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扶贫开发工作搞好了,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还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要看到,有些贫困地区近年来地方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很快,宽马路、大广场、豪华楼堂馆所建设不少,但贫困人口的困难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下,推动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理念引领和推动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在经济工作全局中,要更加注重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在稳增长上,要将扩内需的举措更多地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既能新增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又能促进消费,还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在调结构上,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和促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大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创业。贫困地区要素市场潜力巨大,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市场”。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帮扶力量,与原有的要素资源结合起来,不仅能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市场红利”,还能有力地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进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对贫困地区来说,更是要把脱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紧紧围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来谋划发展、推动发展。

二是把借助外力与激发内力更好地结合起来。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摆脱贫困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支援。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设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大力引导带动全社会参与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今后这些外部支持支援的力度还会加大,但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贫困地区和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靠持续增强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贫困地区发展关键要靠内生动力,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要不断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过去,有的贫困地区一味躺在国家和社会的帮扶上“睡大觉”,把扶贫简单理解为给钱给物。国家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贫困状况虽然得到暂时的缓解,却不能持久,很容易反弹,还助长了“等靠要”思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坚持以人为中心,通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重引导广大民间投资,激发贫困地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其次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切实构建以外力促内力,以“输血”助“造血”的体制机制,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形成持续推进脱贫致富的新动能。再次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振奋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精神,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抛弃和杜绝懒汉思维,帮助他们通过自力更生改变命运,尤其要加强教育脱贫,使贫困家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是把精准帮扶与区域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全国和各地的贫困人口数量,是统计系统根据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这些数据对于从整体上监测贫困人口的总量、变动趋势和大的地域分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谁是贫困人口、具体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么才算脱贫等,都不太清晰,扶贫开发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着“大水漫灌”现象。新时期的扶贫开发,要求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掉队,就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因地施策,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由于很多贫困问题是区域性、综合性的,不仅表现在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上,也表现在区域发展条件和公共服务落后等诸多方面。要实现根本脱贫,必须点面结合,在精准扶持贫困人口的同时,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大环境。“大河有水小河满”,贫困地区发展了,富裕了,贫困人口脱贫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创新和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针对贫困地区发展的特惠政策、“特别手段”,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让扶贫脱贫更加有效、更加彻底、更可持续。

四是把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多处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修复,不仅国家生态安全受到威胁,也会动摇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完全排斥的,应该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经济的一张“王牌”,一些贫困地区注重打好这张牌,吸引了很多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兴办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了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也积聚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有些地区则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粗放无序,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却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因此,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开发建设,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区域发展和脱贫道路。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四、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能力和水平

中央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大政方针已定,动员令已发出,各地也都立下了军令状,现在的关键在于行动,在于落实。我们要以更加坚强的组织领导、更加健全的工作机制、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抓落实的执行力,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一要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些年我国扶贫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更要依靠加强党的领导,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威力更好地发挥出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上来。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资源和力量聚集到脱贫攻坚上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要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贫困乡镇和村工作,为基层一线扶贫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力量。

二要加强学习。脱贫攻坚既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的复杂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到村、到户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既存在许多顽症痼疾,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推动脱贫攻坚,既要善用统筹方法、把握好工作的平衡点,又要精准施策、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既要有久久为功、积小愈为大治的韧劲,又要有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做到这些,根本途径在于学习。要认真学习中央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中央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把握核心要义、领会精神实质,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认真向实践学习,向兄弟地区的成功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典型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及时调整和创新举措,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向群众学习,当好“小学生”,向广大人民群众求教,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看家本领”,成为脱贫攻坚的“行家里手”。

三要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脱贫攻坚不仅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也考验着我们的工作作风。脱贫攻坚的氛围再好、措施再多,最终还是要靠脚踏实地的苦干实干去落实。要健全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加强考核督查问责,狠抓落实,杜绝空转,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履职尽责,从严从实推动工作。考核不能光听党政部门怎么说,关键要听老百姓怎么说,要开展第三方评估,坚决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要奖惩分明,对于干得好的地方和部门,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对忽视扶贫的庸政懒政怠政行为,要限期整改,问责到人,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形成鼓励有作为、整肃不作为的氛围。

(本文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杨晶3月2日在国家行政学院2016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