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走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2014年01月25日 08:16  点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标志着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已经走过了35年,成就举世瞩目,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从历史上看,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生产力总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条件,并在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作用下实现自身发展的,调整和改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能不能顺生产力发展之势而有改革的自觉作为,常常决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盛衰兴亡。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由于缺乏经验,也经历了严重曲折,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时,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发展上去了,我国在闹“文化大革命”中错失了良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才拨乱反正,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坚决地实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和民族大踏步赶了上来。

历史证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国竞争的结果,而大国的兴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改革能力,当今世界,改革在世界格局形成和变化中的举足轻重作用更加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在力图通过改革调整自己,以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上具有更大的内动力,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发优势,但是从实践上讲,这种制度性的后发优势又只有在改革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到底,改革是我们后发优势的基础所在。35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大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后发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这是因为,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人均经济水平和整体经济质量等方面,我们还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距离,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态还没有发生适合时代要求的根本转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根本还是要靠改革。要持续保持中国的后发优势并且有与时俱进的升级,就必须不断推进改革,提高改革的质量,才能跟上时代、进而引领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总是通过社会实践的重大问题体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35年前开始的这场震撼世界的改革,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启动的,如何正确总结这个历史教训,对于走什么道路意义重大。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根本的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就使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问题意识,因而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沿着这个总的问题导向,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实践的发展就是问题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 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在逐步深化中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交织,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叠加。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要靠发展,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才能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全面的改革,一方面,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紧密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只有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协同进行,才能成功,这是改革本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但是,改革的这种全面性是逐渐展开的,35年前,这场伟大的革命从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开始,首先启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城市的展开,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上了议程。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刻影响下,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释放出了多方面明确的改革信号,积累了各种深厚的改革活力。于是,有了适应中国社会转型需要的社会体制改革的起步,有了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起步,有了适应人与自然新型关系需要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起步,更有了贯穿在这些方面改革过程中的,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变化需要的党的建设体制改革的推进。

从对社会震动较小的方面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触及根本性的体制机制,这是中国渐进性改革的特点和展开形式。改革的成功只有通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质的变化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一方面,改革要在深度上推进,对旧的体制机制进行根本的改造,否则改革已有的成果就难以巩固甚至会丧失;另一方面,改革要在广度上拓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造,否则局部改革也难以持续。35年来的改革历程,不断地在进行着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不断地将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转化为制度的创新和构建。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努力推进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了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党领导下的管理国家的一整套紧密相连、互相协调的国家制度和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个方面事务的能力的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统筹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功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盘大局,必须考虑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它,就可以纲举目张。这个纲,就是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关键,因此,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个新的重大理论概括。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问题,更是中国改革的现实问题,建立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不能违背,社会主义也不能违背,区别仅在于不同的社会发展价值取向。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出科学论述以后,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过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的存在与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新的科学定位,以利于客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全面深化改革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的继续革命,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阶段,具有许多和过去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提供的重要经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该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批准号13&ZD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河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