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在京举行
与会国内外专家研讨“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6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第三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在京举行。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荆惠民委托,副所长张星星致开幕词。
“中国梦”连接中国与世界
张星星在致辞中说,中国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开创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张星星指出,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这片沃土中走出来的,但它不是孤立形成的,同时也学习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但它无时无刻不影响到世界,与世界各国人民热爱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发展。中国道路、中国梦已将中国与世界进一步联系起来,也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史的重要课题。
从论坛收录的论文来看,“中国梦”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认为,“中国梦”有一部分是“世界梦”,它包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四方面的内涵。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从大国关系理论的角度,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存在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只要双方共同务实努力,“控制竞争,扩大合作”,未来中美关系仍可期待实现良性发展的机遇和前景。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于沛表示,对整体上的中国文化,或每一历史时代的中国文化,都不应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应承认中国文化是充满生机的独立文化,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不能失去中国文化的“根”和“魂”。
和于沛相似,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罗曼诺夫从价值观与传统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梦”。“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观并未发生断裂,相反,这一联结正在变得日益强壮。要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好好了解孔子和儒家文化。”罗曼诺夫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红线
“‘始于毛,成于邓’。这句话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过程最简明扼要的概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程中原表示,由毛泽东奠基、邓小平开创及其后继者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一条红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凤城认为,从“工业化”到“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从“两步走”到“三步走”,这些战略目标和部署的设定、实现及其调整,既反映着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共中央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的探索历程,也反映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是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谈到工业化与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表示,新中国成立65年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发展优势提供了道路保障、理论保证和制度保障。而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又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俄罗斯科学院、法国加布里埃?佩里基金会、法国全球科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塞尔维亚现代史研究所、越南翰林社科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历史等多角度多层面,对“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