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要闻】高校频繁更名“走得太远”

2014年06月24日 07:53  点击:[]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徐吉洪

据媒体近日报道,2010年以来,湖北省已有20余所高校更名,仅2014年5月就有3所高校更名;而全国范围内,从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实现更名的高校共有25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高校更名不仅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独好风景”,也是整个社会的“奇葩景观”,折射出高校对自身办学的不自信。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更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价值追求上力求“高大上”。学院更名为大学,学校更名为学院,已成为高校更名的“路径依赖”,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提升学校品牌、丰富办学类型、扩大办学规模、拓展社会资源、体现发展志向。二是更名频次上“屡并屡改”。两次更名的高校比比皆是,多次更名甚至反复更名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高校每合并一次就更名一次,可能在短短十年间就经历了三四次更名;还有的高校热衷于开展校名“复名”运动。三是更名趋向“去行业化”现象突出。受更名风潮的影响,有些特色鲜明的行业性高校认为校名有些土气、俗气,希望取一个“洋气”的校名而“脱俗入雅”,以便更好地融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事实上,高校频繁更名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弊端:一是趋同化发展。由于高校都热衷于“时髦”的校名,造成冠以“科技”、“理工”、“财经”的高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致高校新生在开学报到时因校名的极度相似而“走错了校门”。二是品牌流失。高校校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品牌,是得到社会和校友心理认同的特殊符号,是宝贵的大学文化。频繁更名使得大学文化断裂,造成大学品牌流失。三是名不副实。校名是高校办学质量、社会声誉、文化心理的统一,讲求的是名实相符,而频繁更名所带来的“大跃进”、“跨越式发展”容易使高校“虚胖”。这些高校也许可以想想诗人纪伯伦的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高校热衷于频繁更名有社会与高校两个层面的原因。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是“名分”思想根深蒂固。我国素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传统,由此导致“讲派头”、“要地位”之风也吹进了高校,形成了“名门之后”、“名人之作”、“名牌大学”的文化心理。二是社会群体的认知形成思维定式。在一些人的眼里,大学总比学院强,学院总比学校强,校名成了决定社会群体形成认知的主要因素。从高等教育自身层面来看,一是自卑的政绩思维作祟,有些高校认为“学院”或“学校”名称下的行政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难出成绩,从而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更名,以期通过更名实现政绩的“逆袭”。二是高校对自身的办学不自信,于是校名不再仅仅是高校的一个简单称呼,还是高校的价值和标志,更是办学自信和学术自信的体现。但反观国外,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至今仍未升格为“大学”,却以“学院”、“学校”、“分校”而屹立于大学之林,这种“小”反衬出它们的“优”、“美”、“善”、“精”,这才是大学办学自信的最好诠释。

那么,如何引导高校在更名问题上走向理性呢?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换句话说,要针对不同高校的特点制定教育政策、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在“从严掌握标准,控制更名数量”的同时,让那些意图通过更名来获得“自信”的高校,具有自信的依据和资本。从高校来说,要深入挖掘和发扬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如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历史建筑等),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巩固和提升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进而树立自信,在追求扬名的同时更加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