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朱翠萍
5月16日,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印度人民党候选人以压倒性胜利赢得2014年印度大选,这是印度时隔10年首次实现政权更迭,是印度近30年来单一大党赢得的最大胜利。莫迪发表了锁定胜局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宣称要让本世纪成为“印度的世纪”。有评论人士认为,这位茶商的儿子打开了原本只属于精英的大门,未来很可能成为东亚式的权威领袖。更有人预言,莫迪要么声名狼藉,要么成就伟大。
内政困境:“莫迪经济学”困境与印度教民族主义阴影
莫迪赢得选民的第一张王牌是“经济业绩”。然而,印度经济近三年来持续低迷,已经在5%的边缘徘徊,且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处于滞胀状态。面对这样的困境,莫迪要想将在古吉拉特邦任职时重视私人投资、重视制造业和重视就业增长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变治邦模式为治国模式,其重塑的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即便莫迪有高效的治国思路,印度的民主议事程序也会令其治国方略“大打折扣”。毕竟,在一个联邦制国家中,中央政府的权威是有限的,而各邦情况差异也是明显的。僵化体制下的繁琐程序伴随地方政府的低效执行力,是影响其执政效率的最大惯性和阻力。
除了经济牌之外,莫迪获胜的第二张王牌是他的“政治自信”。在支持者眼中,莫迪拥有“高效、果断、廉洁”的美誉。在他大选胜出后,不断有媒体称其是“印度的撒切尔”、“印度的普京”等。然而,莫迪被认为具有宗教民主主义倾向,曾公开宣扬“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国家”,这使得占总人口20%的非印度教群体感到威胁。尤其是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血腥冲突使近千名穆斯林教徒丧生的事件,更为其执政蒙上阴影。尽管在4月中旬,印度国大党主席以及人民党主席都先后拜访了伊斯兰教领袖,并承诺维护穆斯林利益,且在大选过程中莫迪承诺“先建厕所,后建寺庙”,但这些承诺的可信性如何依然是值得怀疑的。同时,莫迪在治理古吉拉特邦期间不允许内部存在不同声音,这种独断专行的强势风格也将为其执政带来阻力。
外交难题:多边主义与实用主义并用
随着“莫迪时代”的开启,外界普遍认为在对外政策取向上,莫迪将会在经济上加大务实合作力度,而在政治上则会表现出敏感和态度强硬。
“多边主义”政治外交策略。与前任总理辛格在政治上的谨慎相比,莫迪会在政治上表现出明显的敏感、果断和强硬。但在复杂而多变的政治环境下,相比经济,政治上的改变毕竟是有限的。无论莫迪多么大胆、自信和强势,“重任在肩”的他,考虑问题会更加理性和全面,心胸和视角会更加开阔和长远。据媒体报道,莫迪已经邀请“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领导人包括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参加5月26日举行的宣誓就职仪式。不仅释放出改善印巴关系的信号,也意味着莫迪不仅会加强与南亚区域内国家的合作,还将借力“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各国、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之间的军事与安全合作,进一步提升印度在南亚事务中的绝对影响力,并不断发挥其在地区乃至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
在对待美国和中国的态度上,虽说不一定会表现出“亲美”,但也不大会在美国与中国之间选边站。近几年,美印关系有倒退趋势,而且美国因为十几年前的骚乱曾两次正式宣布莫迪为不受欢迎的人,并拒绝为其发放签证。但以莫迪的性格,很难说未来他会继续对此事件耿耿于怀而进一步影响印美关系,即便有影响,相信也是短期的。事实上,印度大选中,当看到莫迪胜算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时,美驻印大使南希·鲍威尔决定会见他和全国民主联盟总理候选人,态度可谓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莫迪胜选后,美国白宫更是及时邀请其访问华盛顿。如果印度加速市场化改革,经济得以复苏,美印双方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各退一步或者美国主动伸出合作之手给莫迪以台阶,则两国关系就能很快得以修复。
但对华政治关系则不容易改善,特别是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莫迪是进一步稳定和延续辛格政府时期中印边界争议和谈判的成果,还是会进一步加剧两国领土争端中的冲突?恐怕后者的可能性会更大。2013年以来,莫迪曾多次指责印度政府对华妥协,并为所谓的“阿鲁那恰尔邦”(我藏南地区)造势。除此以外,莫迪还可能会在中国印度洋海域延伸的远洋战略上表现得更加敏感。“莫迪时代”的中印关系,经济合作的机遇会更多,但政治关系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两国需要及早研究和制定确保共同安全的风险管控机制。
“实用主义”经济外交政策。与国大党执政时期注重“分配蛋糕”相比,莫迪更加注重“做大蛋糕”,重商和重视市场效率是莫迪的执政特点。印度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对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意味着印度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莫迪过去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就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发展紧密的经济关系。古吉拉特邦仅占印度总人口的5%,但却占据整个印度出口额的近1/4。而且与中国的合作是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所以莫迪曾经多次到中国“取经”。特别是莫迪从辛格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经济持续减速、转型面临巨大挑战的印度,未来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促进印度经济发展,是印度重振经济的最好选择,也是发展中印关系的相互需求。同时,为了契合民众心目中“敢想敢干”的形象,莫迪将通过加速推进“东进政策”,多选择、多方向、多力度引进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振印度经济。这一方面为中国投资印度增加了很多机会,同时也使中国面临投资流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