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批评经济研究中多数学模型而少研究真实世界的倾向;认为搞经济研究要多到现实世界全面观察,不能盲目采信现成的数据
【财新网】(记者王力为)中国经济学者众多,但搞经济学研究、写论文,经常滥用“数学模型”,用高等数学工具推演研究结论,而研究真实世界不够。这是有问题的。如果经济研究能走出误区,更多聚焦真实世界,中国就会出好的经济学家。
近日,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四卷本《经济解释》之第四卷——《制度的选择》新书发布会演讲中如此提出。
面对数百名大学生听众,他表示,中国最大的本钱是人。“中国人的智商都蛮平均的,这是最值钱的资源”。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有问题,大学教授升职要写论文,教学生时也是教怎么写论文,其实“不应该这么教”,“这样太可惜了”。
他回溯美国经济学发展史指出,越南战争后,美国大学教职升迁一定要靠倚重数学模型的论文,尤其是相对较差的学校,全部都靠这种论文。然后,大家再去评比所刊发的学术杂志的高低。“这个坏习惯被传到香港,香港再传到大陆。”
“如果这样才算写文章的话,我是写不出的。”张五常表示,写文章是创作的问题、兴趣的问题,“我写文章不是为了令评审员开心”。他称自己平生只有一篇文章是正规地被评审的,“假如我要走‘数文章’的路,我没有可能写出传世的作品”。
张五常说,他早年曾问林毅夫的老师、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约翰逊(Gale Johnson),要发表多少篇文章才能得到终身教授职位?“他说,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情;我说,那么完全不发表可不可以?他说,当然可以,只要你表达出你自己的思想。”
他还以举例说,芝加哥大学教授戴维德在其供职芝大期间一篇文章都未发表,也只拥有一个哲学系的学士学位,但却被认为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由此引申说,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难以产生重要的作品,今后应该有所改进。
有人提问,学经济学应该到哪个大学去最好?张五常以科斯的观点作答,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变革,“学经济要去中国”。
他认为,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现实世界,而观察现实是不容易的,要有科学的方法,要到街头巷尾去跑,不能盲目相信现成的数据。“观察的难度就是你一定要很客观,要注意细节,细节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光看政府发布的那些数据是没有用的。”
张五常此前曾在多次撰文指出,当代中国以地方政府竞争驱动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制度很独特,是人类经济史上很重要的创新。这种独特的经济制度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变革也有重要的价值。
他感慨说:“我已经78岁了,从二十几岁跑到今天,没有停过。我整天在外面跑。很多人因此批评我,说我放弃学术了。其实,我是在观察世界。”他还同时表示,“中国人也是很善算的,我们比外国人要知道得多,中国有出好的经济学家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