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书评书讯】狂沙吹尽始现金——《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初悟

2014年04月23日 08:04  点击:[]

记得一位研究西方文学的老师曾经给我讲过,当前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过度研究与诠释,已经完全脱离了卡夫卡本人及其作品,变成了“卡夫卡化了的卡夫卡”。

马克思在某些时候的遭遇,与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处境极其相似。不少人喜欢将马克思挂在嘴边,看上去像是他的“信徒”,其实,根本就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马克思的任何一本原典;也许他能说上一两句马克思的名句名段,但却无视背景,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他所获得的对于马克思的知识,不过是别人“嚼过的馍”,纵然谬之千里,竟也茫然不知、人云亦云。

人类知识的传承就是如此诡异,有时一个原本很简单的事物,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渐渐加入了后人的理解与诠释,这些诠释越来越多、越来越繁复,以至于喧宾夺主,最后反而将这些被诠释的东西给遮蔽了,正像民间俗语所言:“捎带东西越来越少;捎带话语越来越多。”

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在竭尽全力地诠释、传播,进而形成了众多的自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有的将马克思主义说成“共产共妻”,有的将其等同于高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有的将其等同于无政府主义,有的将其等同于“一大二公”,有的将其与市场经济相对立,有的将其等同于“以阶段斗争为纲”,有的将其等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的将其等同于集权政治……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下,将马克思眼中的共产主义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任意删减、添加或改造,为己所用、为需所用。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却被可悲地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有的甚至热衷于将自己的想法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或者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争端四起。

真实的马克思只有一个。他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知识的原点,从马克思的原典中去寻找、去发现、去辨认。

韩毓海的《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中信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部引导人们重读和理解马克思的力作。作者从马克思的原著出发,引导读者厘清了诸多以前不少人自以为不言而喻的概念,还原了马克思对资本、资本主义、信用、劳动价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概念的本意,同时又始终不忘审视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现实,从而颠覆了人们对马克思的一些浅薄认知。

在谈到重读《资本论》时,作者指出,“马克思是在对‘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使用“经济学-哲学”方法,采用“资本的语言或者金融的语言,重新讲述了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所讲述的内容”的。所以,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资本经济学’”,他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起源的“秘密”,即“战争国债制度”——国家出于战争的目的而发行国债,形成一国货币,通过公共信用体系将资本集中起来,再以金融手段“杀人不见血”地剥夺社会财富。韩毓海的这一说法虽然不算什么新的发现,但在实体经济受制于金融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无异于给人们打了一针清醒剂,让我们看清“金融”的实质与可能的危害。

但是,并没有因为“资本”本身是带血的,马克思就简单地从道德上反对或否定其作用。作者进一步为我们理清了马克思本人的资本观。他说,“在马克思那里,金融不过是组织生产资料的手段:它既可以是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为资本家所独占的手段,也可以是把分散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为劳动者所用的手段”。原来,马克思反对的是“资本主义”,而非“资本”。也就是说,马克思反对的是资本家通过金融手段独占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资本”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的功能。作者指出,“将小生产集中起来向着现代产业经济迈进,是空前的历史进步”,但这种集中必须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家服务的。如何实现这种服务呢?这就是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只有劳动者联合起来,才能对付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让资本为劳动者所用,提升和改造大生产。

读懂马克思,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在一些人眼中,共产主义就是简单的“按需分配”、消灭私有制,是永远都不可抵达的未来。面对这些被过度简化的诠释,韩毓海从马克思原典中给我们理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他说,“马克思很清楚地指出,共产主义绝不是处在遥远的未来的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现实社会的运动”,是“存在于任意一种人类社会的形态中,存在于一切共同体中”的。他援引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一个理直气壮的回答说,共产主义“就是让资本为劳动服务、为劳动者服务”,“尽管完全按照共产主义原则运行的社会并不存在,但是所有的社会体系都是建立在共产主义基石之上……即使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样,共产主义就不仅仅是我们之前所理解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阶段,它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

顺着资本、信用、金融、国债等问题,韩毓海进一步引导读者深入《资本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等著作,让读者看到信用与金融背后的战争、剥夺、统治与镇压等血淋淋的事实,让人们看到所谓的公民社会、人权、宪政、资本等背后的资本主义话语体系的虚伪与欺骗。他说,“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贫困就是信任的贫困,就是彼此孤立的个人之间没有信任关系,于是它们就只能与一个中间人建立起虚幻的信任关系,从而把资本经营权、组织生产资料的手段——金融,都交给这个中间人或代理人,让他们用资本和金融来剥削自己”。为此,作者提醒我们,要在战略上严格区分“贸易自由”与“金融自由”的本质,并指出,“金融自由”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他甚至提出了“人民金融”、“党管金融”这样的“药方”,强调走“劳动支配资本”之路的深远意义。

韩毓海确实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家,这基于他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洞见。在《五百年来谁著史》之后,面对包围在我们周遭的“温情的谬论”,他用自己独立的思索进行着不息的突围,让我们再次看清了那些“滴血的真理”。他给了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机会,为我们吹尽了掩盖在马克思身上的历史尘埃,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世界血淋淋的真相,看到马克思那金子般发光的真理。他的书,对于那些对马克思怀有成见、浅薄认识和思维定势的人,无疑具有颠覆般的力量,特别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的今天,韩毓海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据说,毛泽东在晚年还向全党推荐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等著作。这个一生以实践马克思主义为至上追求的伟人,其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