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王馥芳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中期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其诞生之初,并未受到美国主流语言学界欢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认知语言学家仍被认为“不入流”,原因是他们的研究“争议太大”。可以说,认知语言学是在争议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对认知语言学的质疑之一,是其哲学基础的合法性。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和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在其1980年合作出版的认知语言学奠基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经验主义”,后为避免与传统的经验主义相混淆,他们1999年再度合作出版《体验哲学》一书时,改称其为“体验现实主义”。
学界对体验现实主义的质疑和批评从未间断。其中,最猛烈的抨击来自玛丽娜·雷科娃(Marina Rakova)。2002年,她在《认知语言学》期刊发表题为《体验现实主义哲学:代价太高?》的论文,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解构性批评。针对雷科娃的批评,约翰逊和拉科夫同年在该刊发表《为什么认知语言学需要体验现实主义?》一文予以回应和反击,有力地夯实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对体验现实主义的解构性批评
拉科夫和约翰逊所提出的经验主义,把概念结构归因于身体经验的某些结构模式,并致力于阐释体验概念和“动觉”(kinesthetic)意象图式如何借助概念隐喻投射机制生成抽象概念。雷科娃指出,经验主义是非常简练的理论。但她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一简练理论的诸多特定部分很难让人接受。一些理论主张在哲学上不一致,另外一些则与实证证据相悖。概念的隐喻结构思想主要依赖于接受极端经验主义这一不可能正确的立场。”由此,她坚称体验现实主义不能解决早期经验主义研究中的内在问题。她对体验现实主义的批判聚焦于三个问题:经验主义的理论主张、简化主义—相对主义困境和抽象概念的地位。
雷科娃的主要论点是,因体验现实主义是一种错误的“极端经验主义”,因此,建立在其上的概念隐喻思想也是错误的。另外,她认为概念隐喻的观点无法指明有误导性的或者错误的推理。由此,她否认概念隐喻在人类思维中所起的本质作用,进而否认其在科学理论中的根本地位。
此外,雷科娃试图否定意象图式和抽象概念生成的体验基础,其主要依据是“经验主义者对意象图式之来源的解释与所见证据相悖”,即拉科夫与约翰逊用以支持概念系统中存在稳定的隐喻联系的神经体验假说和克里斯托弗·约翰逊(Christopher Johnson)的“合并”(conflation)理论与神经生物学研究相悖。雷科娃的结论是,体验现实主义是一种错误的极端经验主义,它无法有效解决早期经验主义所无法解决的大部分问题。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反击
针对雷科娃尖锐的解构性批评,约翰逊和拉科夫坚决捍卫了体验现实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想。他们的反击从五方面展开。
其一,雷科娃严重误解了他们提出的经验主义/体验现实主义理论。误解的原因在于其批评立场存在问题:雷科娃不是从实证方面提出论据,而是从与体验现实主义对立的西方先验论哲学的立场出发来否认概念隐喻的体验基础,否认其对概念系统所起的本质作用,进而否定体验现实主义的基本思想。约翰逊和拉科夫认为,雷科娃对体验现实主义的指控在逻辑上站不住脚。他们指出,雷科娃对体验现实主义的批评基于步步皆错的三步论证:雷科娃先“错误地把体验现实主义等同于一种‘极端经验主义’。然后,她错误地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只可能是一种‘极端经验主义’。最后,她认为只要能够驳斥极端经验主义,就能够驳倒概念隐喻理论”。约翰逊和拉科夫指出,体验现实主义并非传统的经验主义复兴,而是哲学上的“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新“经验主义”。有鉴于此,他们认为雷科娃把体验现实主义等同为“经验主义”已经犯了一个错误。而她进一步将其与“极端经验主义”相提并论更是大错特错。
其二,雷科娃错误地认为他们下了“意象图式完全是通过经验获得的”这样的断言。雷科娃试图撼动意象图式和抽象概念之体验基础的论证是基于对他们观点的误解。
其三,雷科娃所指控的简化主义—相对主义困境在体验现实主义中并不存在。约翰逊和拉科夫反驳说,她所指控的所谓的“简化主义—相对主义困境只是源自其哲学偏见的一种错觉”。
其四,雷科娃所声称的“概念隐喻在认知上不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观点缺乏有效证据的支持,而她对神经体验假说和合并理论的指控同样没有实证依据。
其五,雷科娃在诸多方面曲解了他们的经验主义/体验现实主义思想。比如,雷科娃断言:“经验主义是一个表征理论。”约翰逊和拉科夫认为这是对体验现实主义的曲解,他们恰恰反对经典的表征观念,也反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意义和指称观。
约翰逊和拉科夫的结论是:体验现实主义本身并非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本质上不属于传统的经验主义范畴。体验现实主义抛弃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两分对立立场,从而开辟了哲学上的第三条道路。在对待“理智到底是天生的还是根植于经验的?”这一经典论题时,体验现实主义提供了第三种答案:理智中含有天生成分,但其本质上是经验性的。
认知语言学有较强生存能力
雷科娃与约翰逊和拉科夫的这场学术论辩,究其本质是两种不同哲学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从本质上说,雷科娃对体验现实主义的批评属于“外部批评”,是在质疑或者否认批评对象的基本原理之正确性的前提下,借助一些外部理论标准或者工具(如对立的理论假说)来瓦解批评对象的理论合法性。外部批评属于“批判终结论”,旨在通过理论解构实现对批判对象的理论摧毁、颠覆和终结。但是,鉴于外部批评主要依据先设的外部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理论解构,学界普遍对此持保留态度。
毋庸置疑的是,雷科娃对体验现实主义的质疑和批评再次提醒我们:作为一个摒弃了诸多语言研究传统的新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雷科娃指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构件——概念隐喻可能会产生误导。对此,约翰逊和拉科夫表示赞同。此外,认知语言学方法尚有诸多局限性,如其研究路径有循环论证嫌疑;意义心理过程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对语言多样性的解释无能为力;还存在解释选择性和解释笼统性的理论瓶颈;其基本方法“内省法”的运用也充满争议;认知语言学所秉持的语言第二性的基本立场也问题重重,不但不足以解释语言的所有重要方面,而且对概念系统组织原则的推论也并未得到认知科学界的认可。
但是,正如雷科娃所指出的那样,体验现实主义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具有生存能力的理论,相信拉科夫和约翰逊关于语言和思维的许多观点未来仍会在认知科学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