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以家风、家教倡廉的十个维度

2014年02月28日 14:27  点击:[]

作者:河南省西华县宣传部 李长山

翻阅古书,发现有许多古人、名士、贤杰、官员,传家风,兴家教,倡家廉。这些家风、家教、家廉,不仅在当时社会、官府、家庭中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而且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操、官品在当前反腐倡廉,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核心价值观中仍有着他的现实教育意义和指导价值。“笃学修行,不坠门风”。许多超越时空的“家风、家教、家廉”,不仅不可忽略、忽视,而且必须加强、强化,使之成为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精神财富和从政法宝。

一、东汉羊子妻教夫不染浊,其家教重在以洁倡廉。据《乐羊子妻》一书讲,河南郡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廉洁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干净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在野处,然后远远地拜师求学去了。与这个故事相近似的在《吕氏春秋》里有则寓言。说有个叫爰旌目的东方学士,在一次远行的途中,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倒于路边,有个人路过发现,就喂他饭吃救助他。爰旌目醒来后问道:你是什么人?这个人回答说:我是狐父人,名叫丘。爰旌目大吃一惊:“啊!你不是这里有名的盗贼吗?你为什么要喂东西给我吃!我是个仁义之人,我不吃你的食物!”于是他两手撑地呕吐,要把丘喂他吃的饭呕吐出来,结果吐不出来,最后伏地而死。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古人说:“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真宰是一种信仰,信仰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可以操持人的内心,能主动地主宰一个人的灵魂。人,有了“真宰”,就不染浊,保洁净。家庭是最安全的港湾,是党政干部勤政廉洁的最后防线。筑好这个港湾,守住这道防线,家庭中各个成员都要自律。俗话说:“妻贤夫祸少”、“父正子不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抵挡人生中的狂风暴雨;才能一生如莲,一世为廉;才能清贫作底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上不愧于党,下不愧于民,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愧于心,永远做一个堂堂正正、洁白无瑕、清政廉洁的共产党人。

二、晋代陶侃之母退鱼教子,其家教重在以孝倡廉。在东晋时期,宫庭内外流传着一个封坛退鱼的故事。那时,有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陶侃,曾在浔阳县做守管渔业的“监鱼梁”,官位很低、权力很小。由于官小权薄,生活十分贫穷、困苦。他的下属看他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就从鱼品腌制坊弄了一坛糟鱼给他食用。陶侃看到送来的腌鱼,因满腔孝心,便让差人送给母亲食用。他母亲看到腌鱼,就问差人这坛鱼值多少钱,来人不解其中之意,自夸的说,你孩子做官,用不着花钱,伯母要是爱吃,我再送来几坛。陶母听后很不高兴,又将打开的鱼坛重新封好,让来人退回给儿子,并写了一封信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陶侃看到退鱼和信,内感愧疚,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从此,他廉洁奉公,孝廉从政,官越做越大,表现出一代清官的风范。“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孝与廉是两个概念,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孝廉常并为一个概念。在“孝廉” 这一概念中,当以孝为主;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讲,廉也属于孝。“孝廉”的基本含义是孝敬父母、行为是清政廉洁。孝廉文化深层次的内含是孝与忠,古人云:“孝兹,则忠”,“事君忠,则处官廉”,孝是患难与共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孝、忠在本质上统一于廉。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孝,主要指孝子贤孙;廉,主要指廉洁之士。孝廉者,除博学多才之外,更须孝敬父母、从政廉洁。廉,作为古代选任官员的一项科目,执政者的“廉”极为重要,所以说没有“孝廉”之品德者不能为官。古人云:“孝者,德也”。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把“孝与廉”视为“仕者之德”、“为政之本”,这也是当官从政者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正因如此,才有了“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的理念,才强调“以孝养廉德,用廉尽孝道”的为官风范。作为官员,不仅要清廉正直、奉法为公,而且要博爱广敬、率先垂范。从孝廉文化看问题,作为官员者不仅要孝敬父母,又要从政廉洁,要把廉洁从政作为对父母的孝,对家庭的敬,对同族的亲、对民族的爱。陶侃之母封坛退鱼让儿子讲廉洁,这就充分说明做官讲廉政是父母惟的一盼望、光荣、荣耀,同时,也是对父母最本真的孝、忠、亲。

三、唐代颜真卿教子守正,其家教重在以正倡廉。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官至太子太师,曾遭谗言被贬,他曾写给儿子一封信,后人叫《守政贴》,信中说:“政可守,不可不守”,是说正确的道理要坚持,不能不坚持,我因坚持真理而获罪、但我终生不悔,他教诲儿子,坚定自己的志向、坚持真理、守志不移。这体现了“正道直行,洁身自爱”,把家训、家教、家廉落脚到“正直”、“守正” 上。“正身自端,歪行易偏”。古人曰:“宁可正气不足,也决不斜之有余”。“正”能惩处邪恶,主张正义,讲究公平,倡导清正。在这里,“正”能生“廉”、长“廉”、促“廉”。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意思说,从政要“正”,正则正品、正道、正气、公证,显然,正出廉。家正,出家廉;身正、出正廉;官正,出政廉。我们要以古人颜真卿为榜样,以家廉正带政正,以政正带政廉;使之“正为政之本”,“行政者当行正也”,做“正人先正己,廉政先廉家”的官员,从而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生态环境。

四、唐朝监察御史李畲的母亲教子清贫,其家教重在以清倡廉。唐朝监察御史李畲的母亲,做人清贫。一次,李畲差手下人把领的俸禄米送回家,他母亲让人把米量了一下,竟然应得的数量多出三石。她问为什么米多了,令使回答说:“给御史量米时照例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刮平的”。她问应付多少脚钱,令使说不收钱。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付了脚钱,又把多的米送回去,并为此责备了李畲。李畲追查了管米仓的官吏按法律问罪。各御史听说这件事,都感到惭愧。清贫者,怡人身心,洁人心灵,立人纯心。清贫,是治疗各种“病患”的良方,对心智迈入私欲而迷的人,清贫能扶正,唤醒从迷失中的回归,故“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清与廉虽不同音,但同意,即清就是廉,廉就是清。清贫廉洁,曰公与贫。古人曰,清正廉,曰公与清。清贫者,在于清心;廉政者,在于廉公。有了清贫,清白、清洁、清净、清风,就会有廉家、廉事、廉母、廉子、廉官。所以,学习古人李畲之母,要清心寡欲铸灵魂,清风拂袖正其身,廉洁从政展正气,清贫在胸壮党威。

五、宋代司马光教子“侈之恶”,其家教重在以俭倡廉。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以俭倡廉也很感人。比如在生活方面,他节俭纯朴,“平生衣服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常常教育儿子注重,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除此之外,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用这些道德品质教育后代、才使他们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才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上,儿子司马康不仅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见行,为人处世。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从子女的角度讲,节俭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在一个官员家庭,使子女从小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会去掉优越感,克服骄娇二气;对为官者来说,古人讲“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俭与廉不可分离,更不可分割。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视为同等重要;老子把“俭”誉为人间三宝之一,提出“俭,故能广”;荀子言:“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唐魏征告诫人们:“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故曰“侈,恶之大也”。从中可以看出,俭则廉,廉必俭;俭助廉,廉生俭。所以,《平平言》的作者方大湜指出:“俭以养廉,老生常谈也。其理,却至当不易”。党员干部应以司马光为镜,做到以俭养廉、修廉、立廉,才能以俭修身、立威、服众。

六、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之母教子“精忠报国”,其家教重在以忠倡廉。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生活在北宋末年,外族入侵,他母亲从小就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了教他报效国家,便在他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对母亲的教诲铭刻在心,身体力行,后来他成了抗击金人侵略的将领、英勇奋战、出生入死,被奸臣秦桧所害,他的英名永垂青史,“岳母刺字”也被传为家教佳话,流传千古。在历史上,忠是“指君主官吏尽忠于民而言”,“当以《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及《孟子》"教人以善谓之忠"二义解之”。“忠”何以能够成为“教之先”和“行之本”?《忠经》指出,这是由于“忠”能够至公无私,于是“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后来,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也证明,忠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于是就有了“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随之,就有了忠良、忠善、忠刚、忠廉。忠,不光是天地万物、日月星辰、规律法则,就连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我们的理想信仰,我们的队伍和事业,我们的道德价值理念,都值得我们投入全部的精力身心甚至生命,去仰慕、去维护、去追求。

今天,讲忠,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这里,有廉则能尽忠,没有廉心就难以尽忠。忠廉,总是在一起的,统一的,不可分的。凡忠于党、国家、人民的党员干部,可以说都是廉洁、廉清、廉政的。缺廉、少廉、无廉者,受贪心支配、私字膨胀、唯利是图、只有我字,无有公心,就谈不上对党忠心,对国家赤心,对人民爱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忠的本质属于廉,因为忠、廉,都属于德的内涵,德的范畴。德可以铸忠,也可铸廉。忠、廉合一,就是大德、美德、尚德,也是大公、纯公、至公。要使忠闪光,廉过硬,就要强化“德品”,升华忠廉。在抓官德建设上,我们要一手抓住忠,一手抓住廉,让忠花、廉花竞相开放,使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爱国楷模层出不穷、爱国动力滚滚向前,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就会变成现实、早日实现。

七、明代支大纶教之讲“五硬”,其家教重在以公倡廉。明代支大纶在《示儿书》中说:“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值肤受之诉须心硬;侵润之谮须耳硬”,要做到这“五硬”,就要大公无私。做父母的勉励子女做一个无私无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这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阶级,无疑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这里的“五硬”是一种秉性,是一种立场,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无私、大公、纯公、为公。“五硬”不仅是家教的内容,也是廉政的课题。“五硬”不仅是风尚,也是作风;不仅是家规,也是官德;不仅是家廉,也是官廉。其旨意指在家庭要以公倡廉,家庭也要用“公”字去统帅。“公生明,廉生威”。“公”定格于“廉”。“廉”由“公”出,“廉”源于“公”。无公,就无廉之根、廉之说、廉之立。“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讲的就是廉直者家无私存;“以公灭私”,讲的就是家廉要靠公的“正”灭私的“邪”;“同心为国,岂容以私而害公”,讲的就是执政为国不以以私损公;“则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讲的就是破私才能立公。习近平指出,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在家庭只有硬起心硬起手来破私立公,才能把家廉升华到廉洁、廉政上。支大纶《示儿书》的“五硬”,说明了私心重骨头软,就谈不上家廉政廉,公立不起来,就难以做到无私无畏;“心中无私天地宽”,心净骨硬行天下,家廉促政廉,公立起来了,廉可行天下。

八、明代郑淑云教子“不怕三穷”,其家教重在以志倡廉。明代有一个妇人叫郑淑云,接到在外做官的儿子的信,信中说自己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自身颇严乃穷于行”。意思是说,热心想做一番事业而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即“穷于遇”;待人宽恕但没有交上好朋友,即“穷于交”;要求自己很严格但到处碰壁,即“穷于行”。对于儿子的牢骚,母亲没有埋怨指责,她复信开导、宽解鼓励说:“古时候司马子长评论虞卿说:“虞卿如果不是处于穷愁的境地,他就不能著书立说,使后世人知道他。可见贫穷并不是完全对人无益,你应当从司马子长论虞卿的话得到启发,依此来劝勉自己。”这位母亲热情鼓励,耐心开导儿子的教育方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这告诉人们,人在贫穷、贫苦、贫难之时,不可不讲志,不可没有志,不可不立志。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志气、少志、丧志。志气,可治穷,也可倡廉。《国语.晋语》上讲:志,“德义之府也”;孟子讲:“夫志,气之帅也”。在这里,前者强调的是志,是精神的寓居之所,是生发精神的根基;后者强调的是,志是气的统帅,志立气行,立志神注。林逋在《省心灵》中说:“心不清则无见道,志不确则无以定功”。做“心清者”,就要在立志创业中做到清正廉洁。

九、明代李际阳的母亲鼓励儿子做官不爱钱,家教重在反贪倡廉。明代李际阳的母亲,听人说儿子在外做官不贪钱财,只是为别人服务,当时的人看不起他,这位母亲听了却暗自欣喜,给儿子写信,肯定他的做法、鼓励他“勉力多为......只要认得理真,力所可为,虽天下非之而不顾...... 万莫因人言而终止也。”老太太听到儿子做官不爱钱,不为个人打算,而竭力为别人做事,就感到高兴异常,而且鼓励儿子,只要看准了真理在自己一边,就要不顾个人的利害和别人的议论,勇往直前地做下去。这是何等崇高的襟怀。“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贪官的贪钱、贪财、贪名、贪吃、贪玩、贪色、贪享等,皆出于贪欲。在家教上堵住贪欲、去掉贪欲,这是治贪欲治本之策,也是倡廉之本。官,在家廉上反贪欲,在从政上就能廉政为民。私欲人人有之,殊不知,只不同的是是否膨胀成为恶果罢了。“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个人的占有欲望,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无限膨胀。内心有自足、满足感,懂得节制欲望,方能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美色面前收心,在权力面前敬畏,在荣誉面前清醒。古人曰:“贪如火,不遏则自焚”。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贪欲像一把火,会把人烧得彻底难眠,甚至丧失理智,烧掉党纪国法。坚持家教反贪,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坐标,经常对自己的为官理念作一番洗礼,对自己的执政方向作认真较正,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的两道防线,纯洁党性,才不会被贪欲之火烧毁。我们必须经常“照镜子、整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净化自我、提升自我,成为“金刚不坏之身,五毒不侵之躯”,才能使自己虽然不是铁人,却是有一个“钢铁之躯者”。

十、清朝林则徐教子不给儿子留“安乐寓”,其家教重在以勤倡廉。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伦理。民族英雄林则徐继承良好家风,他给子女留下了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不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此联说明林则徐不愿为后代营造“安乐窝”,让他们坐享其成,而是希望他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成为有用之材。“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说明给子女留什么是一个原则问题、政治问题、人生态度问题,也是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清代的李威说:“厚积赀财,用不尽,携不去,何得据为己有?曰‘将以贻子孙也’,使子孙果得之如甘露,则亦善矣;若以荒心志,造恶业,则是遗之以祸耳,奈何只算得一边?”“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爱儿女,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溺爱、偏爱、错爱。是给子女留下万贯家财,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家风是良是坏的标志。如果满足于给后代留下过多的钱财,就留下了隐患、后患;留下溺爱,就留下了“啃老族”;留下了权力高于一切,就留下了欺压人民的暴力;留下“名人的效应”,就留下了权势的跋扈。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事人情亦有盛极必衰、否极泰来之理。遍翻史册,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裤,五代宿街头”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人曾对清代“同治中兴”将帅的后裔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家庭从儿女一辈起便坐享其福,到了孙辈曾孙辈,吃喝嫖赌抽大烟、游手好闲几成通病,以至潦倒沦落,家业隳颓。家风纯正,福从廉来;国廉则安,家廉则宁。包公家训:“如后世之孙为宦有贪赃枉法者,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也不得葬入大墓中”。郑板桥临终教之:“滴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的李先念,不许孩子经商。他的女儿李小林说:我爸爸要求我们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要当官,不要赚钱,更不要出名,把工作做好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的家风。《战国策》里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俗话说:“留下千垛干柴,不如留下一把斧头”。“造财不如造才”,“留钱不如留贤”。爱自己的女子,既要有情意,更要有理智。唐代诗人罗隐有两句赠友诗:“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留。”意思说,为官者要为国家在计不惜肝脑涂地,而不要为子孙谋取家财。领导干部应以“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为怀,像历史上的一些有识之士那样,为子女留下勤字,也就勤劳、勤奋,勤读书、勤干事业、勤俭节约,以勤为先的人长大一旦为官,就能做到勤政廉政,当一个“清白世传,作吏还从水上立;廉明秉性,论人都在镜中行”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