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要闻】浅谈对软实力理解的可能性偏差

2014年02月17日 09:21  点击:[]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徐庆超

在国内理论界,对软实力概念及其理论的引入和介绍,根据“中国知网”的关键字检索结果,软实力概念是伴随着关于“综合国力”、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等相关学术讨论而逐渐展开的。仅就相关论文的数量而言,从1990年1篇,到2002年的108篇,到2005年的1970篇,到2007年的10902篇,到2012年40927篇,再到截至2013年11月23日的25515篇。学术界对于软实力理论的兴趣,可见一斑。

对不同的使用对象来说,软实力理论有着不尽一致的意旨。对约瑟夫·奈来说,软实力理论是一项颇具影响力的重要智力成果;对国内理论界来说,软实力理论是一个可供交流的学术上的舶来品;对国内决策层来说,软实力理论则是一种可适当运用的决策工具。问题在于,在外来理论的引入和内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引入对象与内化主体之间的某种偏差?即对于软实力理论而言,国内理论界和国内决策层的理解及约瑟夫·奈的公开阐述,三者是否一致?或者两两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断裂?当然,这里探讨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软实力理论在我国被引入与内化过程中的可能性偏差,或存在于以下五组彼此对应且相反的理解当中。

第一组,关于由来。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从最初的同化性权力到软实力,从软实力再到巧实力,一以贯之、自成体系,是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理论从属于一个关于权力本质、类型及运用的整体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之中,涉及权力资源、权力转移、权力扩散、权力转换等。

第二组,关于内核。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概念的内核是指被称为“同化性权力”的吸引力,吸引力的产生不仅来自因为命令性权力而间接导致的表现为机制的软实力资源,也来自经由合作性行为譬如军事联盟和经济援助所引发的硬实力资源。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概念的内核是文化,文化贯穿于价值观、政策等软实力资源的经纬,是软实力的灵魂。

第三组,关于定位。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理论是有限性很明确的一种解释范式,主要表现为概念边界不够清晰、难以进行量化处理。一种理解认为,约瑟夫·奈曾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软实力理论是以回应“美国衰落论”为初衷的政策性分析,主要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而在于强调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一种实用型软外交、软战略。

第四组,关于根源。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之于一国综合国力,能够独立发挥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限制甚至决定硬实力的作用效果。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之于硬实力,基本上不具决定意义,相反,硬实力是软实力资源的物质性源泉,一国软实力的根本性提升取决于国内硬实力根基之足够雄厚与否。比如,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文化、价值观、政策的吸引力与苏联相比急剧下降,与其沦为世界二流经济国家有关,尽管其军事实力依然足够强大。

第五组,关于路径。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资源主要包括文化、价值和政策,相应地,提升软实力的可行性办法就在于发掘其关键性资源,比如,寻求将传统民族文化现代化,以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宣扬本国的价值观等。一种理解认为,软实力工具主要包含公共外交、广播、交换项目、发展援助、救灾以及军事接触,不能与其权力资源混为一谈,尽管二者相关。

这五组对于软实力的理解,不独出自某一学者、决策者,抑或是约瑟夫·奈,也不专指某学派或群体,而是基于对不同来源文献资料的整合、概括。如此简要的概括终究难以面面俱到,在此仅为抛砖引玉,引发对软实力理论在我国被引入与内化过程中存在偏差的可能性的关注,并作一般性的专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