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要闻】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2014年02月06日 09:38  点击:[]

缓慢复苏 曲折向好

—— 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张宇燕

2013年的世界经济仍旧行进在缓慢复苏的道路上,增长、就业、物价、贸易与投资、公共债务等方面基本保持平稳。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长期性,2014年全球经济大幅回暖可能性不大。同时大国货币政策调整、全球和区域贸易投资谈判、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向好形势仍然会充满曲折。

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

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2013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延续了上一年经济下行趋势,但复苏基本巩固。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1.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美日经济复苏继续巩固,趋向于其2%的潜在增长率,进入低速增长通道。欧元区仍未完全走出衰退,全年负增长0.4%。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巴西和印度增长势头好于上年,分别增长2.5%和3.8%,较上年提高1.6和0.6个百分点;而俄罗斯和南非经济下滑幅度较大,分别增长1.5%和2.0%,较上年下降1.9和0.5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略有改善。2013年11月美国失业率为7.0%,比1月下降0.9个百分点。2013年10月欧元区失业率为12.1%,依然维持高位;日本失业率有所好转,由上年的4.4%下降至4%。新兴市场国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部分国家仍维持较高失业水平。2013年9月,巴西失业率为5.4%,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俄罗斯失业率为5.3%,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南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第三季度失业率为24.7%,仅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基本保持平稳。2013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为3.8%,这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需求不振有直接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经合组织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1.6%,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但总体可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为6.2%,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贸易与投资增长放慢,失衡趋缓。2013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预测数据,2013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增长约2.5%,低于4月预测的3.3%。2013年国际投资形势较上年有所好转,但增长明显乏力。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数据显示,全球直接投资将与2012年持平,其上限为1.45万亿美元。主要经济体的经常账户余额占经济总量比例下降,外部经济失衡进一步缓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例为-2.7%,比上年略有下降;德国为6.0%,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中国为2.5%,与上年大体持平。

公共债务改善有限且风险犹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降至4.5%,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政府总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07.7%,较上年轻幅下降0.2个百分点。由于美国政府总债务占比从2007年的66.5%急剧飙升至2013年预计中的106%,一度引发美国两党围绕进一步提高债务上限的激烈争论,使得部分政府部分“关门”。2013年欧元区和日本政府总债务占比预计分别达到95.7%和243.5%。如此高的债务比例为未来经济埋下了重大隐患。

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特征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拉开序幕。一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缓慢提速,失业率稳步下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美联储已经逐步开始实施“削减数量宽松规模”政策。美联储2013年12月召开例会,决定从2014年1月开始减少购买有价证券规模。鉴于美国在全球中的地位,数量宽松政策的退出对市场带来的冲击需要提高警惕。2013年6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关于考虑调整美国货币政策的发言,就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和国际资本异动。

欧洲一体化在曲折中继续前行。2013年1月1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与治理公约》(即“财政契约”)正式生效,欧洲财政联盟迈出重要一步。10月,欧洲央行公布对欧元区银行业进行全面审查评估的标准,将启动银行业全面审查,以便为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打下基础。11月,欧央行就“单一清算机制”发表申明,提出当欧央行全面履行监管职责时建成该机制,并且覆盖范围将包括机制成员国的全部信贷机构。

日本“安倍经济学”效果初现。2013年1月11日,安倍内阁推出《紧急经济对策》,日本财政共计投入10.3万亿日元,如果将地方政府支出和民间投资包括在内,总规模将达到20.2万亿日元。2012年10月以来,日元对美元累计贬值约25%。从2013年前三季度的情况看,“安倍经济学”给低落的日本经济注入了强力“兴奋剂”,使经济增长达到2%,出口显著增加,股价上扬,并有望结束长达15年物价的负增长。

发达经济体央行合作日趋密切。2013年10月,美国、欧洲、日本、英国、加拿大和瑞士六家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决定将其“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至长期协议,实现货币互换协议常态化,继续作为“审慎流动性支持”,以防止全球金融紧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职能发生的两大变化亦常态化,即货币政策由主要确定利率转向通过管理资产负债表来提供流动性,以及货币政策尤其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财政和收入分配的政策含义。

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市场的脆弱性突显。2013年下半年,由于预期美国货币政策将发生变化,投资者纷纷退出那些经常账户赤字大、短期外债占比高、内部资产负债表失衡和对外开放度高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其直接和显著的后果是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和股市受到冲击。2013年1至11月,印度、巴西、印尼和土耳其月平均汇率对美元分别贬值12.3%、12.8%、23.8%和26.8%,其月平均股价波动幅度分别为13.7%、20.6%、17.2%和22.8%。这也表明新兴市场经济体市场表现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

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下滑。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从截至2013年9月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大宗商品整体价格从2月起连续8个月出现同比下降。2013年9月,按现价美元计算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0.3%,比上年12月下降13个百分点。尽管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下滑,但2013年能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能源革命面临新的选择。美国借助页岩气革命改变了能源结构,降低了其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美国和加拿大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尽管法国禁止使用水力压裂技术开采页岩气,但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潮流不可逆转,绿色、替代能源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全球能源发展模式重新回到依靠技术创新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的轨道上来。

区域自由贸易区谈判方兴未艾。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已举行19轮磋商。美国与欧盟已正式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已经启动。尽管多边贸易体系分裂的风险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但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2013年岁末达成有关贸易便利化和农业问题的“早期收获”协议,仍值得欣慰。

世界经济统计方法发生改变。2013年7月,美国开始调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式,将原来不包含在统计范围的企业研发、娱乐文化支出以及退休金等指标加入到统计数据中,从而使美国经济规模增加3%,这将导致重新评估各项经济政策,并对经济增长动因重新认识。2013年1月,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在巴黎首次发布了附加值贸易数据库,它以单个商品在全球生产链上不同经济体产生的附加值为基础进行贸易统计。如按照新的统计方法,2009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减少了25%。

全球复苏形势曲折向好

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仍将十分曲折,经济大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相比2013年,经济增速很可能会出现小幅上扬,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增长率为3.2%,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为2.6%。影响2014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时间、力度与速度。尽管美国减少资产购买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但一旦实施就意味着全球风险资产的重新定价,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引起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动,进而为全球经济增添不确定性。

第二,新一轮美国的债务上限问题。尽管2013年10月16日美国两党在给予联邦政府临时拨款和提高公共债务上限问题上达成妥协,但债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两党对立依旧。如两党互不妥协,新一轮债务上限问题势必会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

第三,尽管欧元区债务危机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不排除个别国家债务问题暴露或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如果某些、尤其是个别系统重要性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欧洲的复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会拖累全球增长。

第四,“安倍经济学”最终效果仍存悬念。日本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未触及深层次的结构改革,难以化解深重的老龄化问题,延长了那些早该倒闭的“僵尸企业”的寿命。降低全球最高企业所得税率和提高消费税都将是双刃剑,在稳定债务、鼓励投资和避免抑制消费之间很难三全其美。当日元贬值带来的红利递减或消失时,出口部门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五,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过去10年,印度以及巴西经济相对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全球流动性宽裕、政府支出扩张和新兴市场的整体繁荣。现今这些条件均在发生变化。严重倚重能源资源出口的俄罗斯、对外脆弱性高的土耳其、墨西哥及部分中东欧国家,其经济表现也特别值得关注。

第六,区域贸易安排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很可能在2014年完成谈判并缔结协定的TPP将会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TTIP谈判和RCEP谈判等,也会成为影响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的因素。其能否有效遏制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势头,仍是个不小的问号。

最后,一些地区安全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亦可能对全球经济形势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