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人风采】大德必得其寿——启功长寿的启示

2013年11月27日 17:25  点击:[]

启功,字元白,满族人,1912年7月生于北京,2005年6月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任上逝世,寿享93岁高龄。他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前在辅仁大学任教,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著名文物鉴定家、书画家、诗人。

启功是一个“多栖”学人,不仅诗、书、画俱佳,而且在诗、书、画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幼年孤露,少年家贫,青年失学,中年遭难,花甲之年,爱妻便撒手人寰。生活中他虽经历了诸多磨难,而他却能寿至93岁高龄,并且在人生的最后30年迎来了自己学术和艺术上的丰收。一个既无大学学历,更无任何学位的人,如何取得学问和年寿上的双丰收呢?

常怀感恩之心

启功出身皇族,为雍正皇帝九世孙,但随着世代的更迭,其家族逐渐从王府中分离出来。在曾祖父、祖父的影响下,启功自小就不跟族姓“爱新觉罗”,正如他自己所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本领谋生。”

启功一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十岁时曾祖父去世,祖父也于一年后相继过世。待办完丧事后,家业所剩无几,连吃饭也成了问题。所幸在祖父的门生邵从煾和唐淮源的带头募捐下,得款两三千元,购买七年长期公债,每月可得三十元的利息,大体够维持他们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开销。启功就是靠这些人的帮助,读完小学。21岁时,他中学尚未毕业,但因家境贫困被迫辍学。然而,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当年在书法和绘画上已显露出深厚的功底,古典文学也有十分坚实的基础。此时,经他曾祖父的门生傅增湘的推荐,启功受到时任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的赏识而被介绍到辅仁附中教国文。启功从辅仁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前后近40年,虽历经诸多波折,却勤勤恳恳地从事教育工作,心情愉悦地从事他所钟爱的文物鉴定和诗书画的创作与研究。据资料介绍,经他鉴定的文物有十万件之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使他忘却了生活中的一切苦难。

启功迟至12岁才上小学,此前在家里受到祖父、姑姑严格的启蒙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深谙中华民族的仪礼道德。在他心里时时记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报答恩师陈垣的知遇之恩,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启功便从1988年至1990年,利用三年时间,租住进一家僻静的招待所里夜以继日地创作书画,有一次竟因疲劳过度晕倒而被送进医院。后来,他将三年的创作义卖得到163万元,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学校曾提议用他的名字命名,但启功坚决不同意,并解释说:“以先师励耘书屋的‘励耘’二字命名,目的在于学习陈垣先生辛勤耕耘、严谨治学的精神,奖掖和培养后学,推动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启功不但对陈垣如此,对凡是帮助过他的人及其后代,都尽其所能予以回报。1997年秋,启功参观一次拍卖会的预展,发现恩师吴镜汀60年前所绘的长卷《江山胜览图》在展会上,他喜出望外,当即花重金买下,后来将此卷影印成册,使其广为流布。另外,1995年,他经过傅增湘的嫡孙傅熹年的同意,出版了《藏园老人遗墨》和《藏园游记》两书,以纪念和答谢傅增湘的推荐之恩。

启功知恩图报,不仅将“恩”报于给过他恩惠的人,也将“恩”惠及更多的人。在华东遭水灾时,他进行了书画义卖,筹集善款帮助灾民。他还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帮助困难学生重返校园。因为,帮助别人会让他觉得心安。

据学者陆昕回忆,有年夏季的一天,他去拜访启功时,一见面启功就说:“我可坏了,这些天天天睡不着。”随后又说,“不过,昨儿晚上我倒踏实睡了半宿。”原来,当他一如既往地躺在床上来回“烙饼”时,忽然想到等哪天离世的时候,自己还有没有该做而没做的事情和亏心的事情,发现自己没有遗憾时,他便安然睡去了。

幽默大度 知足常乐

启功做学问,不为名逐利,而是保持着内心的宁静。据说,他曾谢绝出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邀请,而坚守杏坛;中年屡遭厄运,但隐忍持重,不改初衷;晚年声名显赫,仍能保持高度清醒,远离名利。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吾降壬子年,今年七十九。年年甘与苦,何必逐一剖。平生称大幸,衣食不断有。可耻尚贪多,朝夕两杯酒。”真正做到了物质上知足常乐,精神上自得其乐!

生活中的启功幽默风趣而豁达大度。他非但不忌讳谈及生死问题,还早早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墓志铭中写道:“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对生死问题表现出超越常人的豁达。每当有人问及他的健康状况时,他还总是回答:“鸟乎了”,常称自己是“鸟乎之人”,意指自己只比旧式悼文中的“乌呼哀哉”的“乌乎”有一点儿区别,如果这一点儿去掉,便“乌乎”了。

启功患有颈椎疾病,发作时常需要进行牵引治疗。这本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但启功却能赋诗打趣。他在一首《西江月》中写道:“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长绳牢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

正是这样,不管是身体的病痛或是生活中的坎坷,启功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应对。即使得到不公正待遇,他也能积极向前看,不怨天尤人。“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在那样恶劣的处境中,他还是能写出“宠辱无惊希正鹄”、“何必牢骚常满腹”的诗句。

对于钱财,启功从不计较,总是抱着“难得糊涂”的态度。改革开放后,他的字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故假冒制作甚多,竟有几家店铺专卖这类“作品”。启功知道后,在一次会议结束后专门路过某店,仔细翻看店里的“作品”。有人特地凑近他身旁问道:“这字是您写的吗?”他微微一笑,答道:“比我写得好!”紧接着他又改口道:“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道:“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正如启功的挚友张中行所说,他“看表面,像是游戏人间,探底里,乃是把一切都看破了”。

风趣幽默,使人心情愉悦;豁达大度,则让人心胸坦荡无忧。这都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心理素质。宋朝的范浚在《心箴》中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即是说,心情安然,身体就会处于和谐状态,从而确保人的健康。

孔子曰:“大德必得其寿”,此为一重要的养生道理。启功的长寿,可谓对此养生道理的践行与证明。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只有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做到淡泊、洒脱,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健康长寿打下基础。(作者梁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