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封闭僵化思维的“病理学分析”

2019年12月30日 17:45  点击:[]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培永

老路,是曾经走过的路,可能是有缺陷的路,也可能是在当时条件下走得很对很好的路。新路,往往是在老路的基础上,后来开辟出来的路,是更为宽广、更为便捷的路。当然,人们不会因为有了新路,就忘记老路当时所起的作用,就否定老路曾经带来的便利。

新路会比老路好,但也不可能是完美之路。人无完人,路也没有完路,在走了一段时间后,我们难免会发现新路上也会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老路上不曾遇到的问题。于是,分歧就会产生,有人可以正确、理性地应对,主张解决问题后继续往前走,有人却会主张重新走回老路。不仅是走过老路的人有这种想法,一些没有走过老路、只看到新路有问题的人,也会道听途说觉得走老路更好。

在看到新路的问题时,就想到老路有多好,而忘记了老路本身的问题,认为最终还是得走老路,这就转向了封闭僵化的思维,老路在新的条件下就变成了封闭僵化之路。

有的时候,不是老路本身有问题,而是在我们已经有新路的情况下,还想着要走回老路,才有问题。

可以理解,一个人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越是面对不如人意的现实、陷入迷茫困顿的状态,就越容易频频回望,回忆之前的美好,想要走回头路。生活在历史进程中的人,很容易看到并批判现在的问题,而对未曾经历的历史时期进行主观的美好想象,虽然有时是为了托古讽今、借古鉴今,但稍不留意,就会陷入历史悲观论中难以自拔。

对以前社会阶段的美好幻想,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过度夸大,就会带来封闭僵化的思维。封闭僵化的思维,是必须批判的思维。阻碍中国道路的封闭僵化思维,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是人们观念陈旧、不思进取,而是在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寻求未来解决之道的时候,过度地夸大了理想、应然的维度。

封闭僵化者,往往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认为只要严格按照这套理论来走,就能解决当前中国的问题。他们认定,改革开放不是中国必然要走的路,其所带来的问题也不是必然出现的客观结果。

封闭僵化者评价改革开放、中国道路的标准,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所谓真正的或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出发点是,理想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从理论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实现。他们是从应然而不是从实然出发,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而不是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没有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封闭僵化的思维可以说是教条主义的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理解而生成的思维;也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建设道路的理想化、应然化想象生成的思维。从理想的或应然的角度来思考中国道路未来走向时,结果不是向前看、向前走,而是往回看、往回走,认定还是从前好、以前对,这无疑是令人沮丧的事情。

为什么会如此?是因为封闭僵化者需要“现实”来证明理论的正确、理想的可行,而当前或未来社会不足以提供这样的“现实”,那么从历史上寻求“客观”依据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这种“客观”经不起推敲,注定也只是假想的美好现实。我们不否认,今天中国存在资本运作、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贪污腐败、贫富差距、道德诚信缺失、价值观念多元等。但也不能认定,走“老路”时的中国社会就全是公平正义、无比美好的。

但是,即使“老路”在当时是对的,是应该走的,也不能证明它在今天是好的,是应该走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道路必须与时俱进,再走回老路,是不可能的。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历史进步论,是避免封闭僵化思维出现的前提。

对社会抱有美好想象、憧憬,看到社会发展的问题就忧心忡忡,这种忧患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美好想象遭遇冷冰现实,就开始怀旧,想要回到过去,再回到从前,让所有一切重演,注定是走不通的路。

遇到问题,不应往回看,而要向前看。我们必须走好脚下的路,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在饱经沧桑后,我们应该学会放弃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学会变得务实,认识到美好的理想,需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才有可能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