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会议】“精准扶贫的现状和未来”讲座在人大举行

2019年06月13日 09:25  点击:[]

光明网讯(记者秦超)2019年6月10日,“精准扶贫的现状和未来”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分享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经验和趋势。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玉书主持。

汪三贵指出,贫困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中国的扶贫工作则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主要通过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减贫,大规模扶贫工作则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区域扶贫开发(1986-2013年),主要通过让贫困地区更快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这一阶段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县,2011年开始既扶县又扶村。这一阶段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阶段是精准扶贫,从2013年底开始。

区域扶贫开发实现了国家预期目的,对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靠经济发展带动脱贫,对于个人能力强的贫困人群收效显著。但当贫困人群从7-8亿减到不到1亿时,贫困人群就越来越难以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40%多是因病致贫,还有很多劳动能力很弱,文化程度很低。比如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大量劳动力、年轻人没有上过学,2/3的孩子辍学,大部分人都不会说普通话。同时,还因为社会不平等问题等,靠经济增长减贫的效果越来越差。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才能在2020年顺利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汪三贵表示,当前阶段的精准扶贫目标弱化收入评估,不再以提高绝对生活水平为目的,而是转向重点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安全住房。

精准扶贫涉及内容非常多,如特色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补偿、异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等。但是政策落实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且各阶段难点不完全相同,例如精准识别问题、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等,所以中央反复回头看,同时要求建立稳定创收的机制。

就现阶段而言,到2020年我们能够顺利完成全面脱贫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我国就不再需要扶贫了,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宣称消灭了贫困。汪三贵最后强调,贫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需要分阶段解决,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阶段的目标。欧美国家通常以相对贫困为认定标准,即相比其他人差到一定程度就是贫困,而不是看绝对生活水平。2020年之后,常态化扶贫工作,主要是通过城乡扶贫工作一体化、培育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发展专业性民间组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化渠道实现。

讲座最后,汪三贵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情互动,并表达了实现贫困户全面脱贫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