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人物春秋】速写两会人物·潘鲁生委员:寻回记忆中的乡土故园

2019年03月12日 08:59  点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委员钟情于一个话题。他说,“今年我的提案仍然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展开,就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去年全国两会上,潘鲁生委员特别关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一年来调研马不停蹄。潘鲁生委员发现,一些地方送书、送电影,由于内容、形式与农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加之后续利用管理不够,作用不够理想。“文化服务要讲求精准化,根据不同地方的农民对不同公共文化产品的实际需求,定制重内涵、重品质、重效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把时间的坐标拉长。从儿时鲁西南黄河故道滩涂与平原相连的乡土亲情,到求学和工作后对乡土文化的探寻,潘鲁生委员与乡村结缘已有数十年。“乡村的文化、乡村的生活,既是我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是生活和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乡村、进田野、探访村民,潘鲁生委员致力于从乡村的生活流里寻找源头,弥补时代快速迭变中产生的匮乏和缺失。“大家都说乡村病了,恶习陋习、低俗婚闹、庸俗表演不断见诸报端。”每当提到这些,潘鲁生委员都会有些惆怅,但又心有不甘。他坚信,“我们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在农村”。

一次寻根之旅,更坚定了他的想法。春节期间,在陕北榆林,从乡野阡陌到城市社区,扭秧歌的汉子婆姨们,腰系红绸,手舞花伞彩扇,循着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尽情欢舞。“我深深感受到一种源自时空深处的精神力量,那些欢声笑语中流露出来的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乡村优秀文化亟须盘活。几年前,潘鲁生委员和中国民协其他文艺家共同发起了“我们的节日”活动,挖掘和展现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节日品牌。“节日文化有许多约定的民俗,有生活里最朴素的感情寄托,有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的创造,可以说是一种凝聚的纽带、一种充满生机的源泉、一种孕育着生命力的土壤。节日要成为节日,而不只是假日。”

“行走”是潘鲁生委员生活的关键词。边走边看,边想边写,他把学问搬出书斋,做在了乡村田野间。两年内,潘鲁生委员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

(本报记者 刘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