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何“神逻辑”

2018年10月17日 08:52  点击:[]

作者:复旦大学教授 周文

纵观诺贝尔奖历史,细数起来六大奖项共停发50次。其中,曾5次推迟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的停发次数则高达19次。之所以停发,有的是因为一战、二战爆发,有的是因为候选人不符合条件而不得不顺延。唯有经济学奖自设立以来一次不落,堪称“大满贯”。这从侧面证明,经济学是一个颇受关注的“显学”。

对美国“情有独钟”

近年来,不断有观点质疑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的公正性,认为评审委员会对美国人太过“情有独钟”。

同时,在所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只有两人来自发展中国家,而且这两人还分别在美国、英国工作;尽管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3/4,却只有3个获奖人的关注领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

经济学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经济学的生命力不在于自我精致化、复杂化、标准化,而在于能否应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仅就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说,它的符号意义越来越让西方主流经济学成为“反事实的经济学”。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回顾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历史,常常能看到持有相反立场的学者获得表彰。比如,观点相互对立的蒙代尔与弗里德曼。更有甚者,观点相互矛盾的缪尔达尔、哈耶克竟然同时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这个世界已经见证了许多令人震撼的反差,现在是该回到正确道路的时刻了。全球化时代需要的经济学,不仅要有深厚的完整理论体系,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更要有对未来趋势的研判;不仅要有严密的经济学逻辑,更要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关切。

理论和行动背道而驰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大本营”的美国,正在“打脸”西方主流经济学。

特朗普提出让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奉行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并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强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自利性假定,否定和颠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根基。可以说,特朗普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了个“釜底抽薪”,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问题。

特别是,美国单方面掀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从现实层面彻底打脸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美国的“神逻辑”中,以前自己强大就鼓吹自由贸易学说,现在贸易出现逆差就指责贸易不公平;以前为鼓吹市场化就指责中国国企没效率,现在又说中国国企太多造成竞争不公平。

理论和行动背道而驰、变来变去,说穿了就是只有符合美国利益的才是好的经济学理论。所以说,仅凭工具理性的构造,打造不出经济学的科学性。脱离文化根基和国家利益的经济学不可能成为科学,而只能让经济学走向庸俗化。

经济学是一种沟通方式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过长达40年的高速增长。这不仅是中国奇迹,而且是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中国需要更准确地阐释自身的进步和变化,世界也需要更认真地了解中国。其中,经济学可能是最合适的阐释、沟通方式。

一部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中国理论不断彰显和升华的历史。今天中国发生的经济现象、历史事件,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构建中国问题的理论阐述,不仅对整个经济学理论是一个贡献,而且可以推动世界更好地发展。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产生了大量经济发展的新经验,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中国的经济学家有必要聚焦于自己的祖国,树立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致力于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提炼新智慧、新元素。

坦率地讲,目前中国学者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理念;二是用西方经济学解释中国经济时,得不到西方人的认可。

由此,广大经济学人有必要努力揭示中国发展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切实为推动经济学发展创新作出原创性贡献,而不是埋首于故纸堆,满足于“黑板上的经济学”。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有必要更加重视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