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理大观】王雪冬:马克思的学思精神

2018年05月21日 14:55  点击:[]

19世纪,马克思的思想推动了西欧革命风起云涌;20世纪,马克思的理论改变了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的思想正在被整个世界所重新关注、重新认识。越是走近马克思,人们越是发现: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遗产,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德里达语)。马克思为何如此重要,因为他为人类指明了自由与解放之路;他的精神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实现自由与解放这一伟大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的卓越品质。学习马克思,不仅要学习和实践其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更要透过这些理论形成的思想历程,把握其崇高的学思精神。

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持之以恒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马克思一生饱受贫病之苦,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其追求真理的步伐。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决心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揭示资本主义所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马克思展开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工作,开始研究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在这段时间,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大英博物馆留下了他永久的足迹。《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后来《资本论》的雏形。虽然只是个雏形,但却耗费了马克思相当多的精力。他在病中给拉萨尔写信说道:“它是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事实上,马克思的每一个研究阶段对于读者来说、对于后世来说都是其黄金时期,因为他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都闪烁着持久的耀眼的真理光芒。但对于他个人来说,却不是这样。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马克思的身体在其撰写经济学著作时开始每况愈下,尤其在撰写《资本论》期间更为严重,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马克思在疾病的长期困扰中坚持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尽管它的后两卷只是初稿且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问世,但一经问世,就以其浩瀚的内容和所揭示的深刻规律再证了《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获此美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追求真理的历程告诉人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铸就了其光辉的思想,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

无私彻底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自身、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行动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深知,仅仅坐在书斋里研究是探索不出真理的。真理只能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种书斋理论。它从国际工人运动中来,又到国际工人运动中去,指导工人运动并接受工人运动实践的检验。马克思的每一部著作、每一次革命行动都彰显着无私而又彻底的革命精神。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宣言》发表的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席卷西欧。马克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他在法国参与各种集会和辩论,同各派革命者会晤,教育德国革命者要认真分析本国革命形势,不要从外面强行“输入”革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后来,马克思同部分革命战友一同回国,创立了《新莱茵报》,发表了大量分析革命形势的文章,猛烈抨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由于《新莱茵报》频繁发表批判当局的革命性言论,马克思最终被捕并被告上法庭。然而,马克思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在法庭上激烈辩论、慷慨陈词,陪审员们被马克思的雄辩所折服,最终他被无罪释放。正如恩格斯所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这种无私无畏的、彻底的革命精神体现了真正的革命家本色。

科学大胆的创新精神

科学大胆的创新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他们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要做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策略和道路,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想创新的历程。世界各国丰富的社会历史生活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和资料来源。从强调要实现政治解放到后来转向追求人类解放,从对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的肯定到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作用的重视,从认为西欧革命尽管失败但新的革命将很快爆发到认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可以立即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从断定西欧社会将普遍经历从史前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依次演进的发展道路,到设想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都是马克思在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对自身理论不断进行的补充、修正、发展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只有与时代相呼应、与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才能迸发出时代的鲜活的生命力,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尖锐深刻的批判精神

尖锐深刻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中所折射出的鲜明品格。马克思的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格格不入,因此,他不断遭到反动政府的驱逐,遭到保守派和极端民主派的诽谤和诅咒。然而,他对这一切都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恩格斯语)。然而,当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遭到诽谤和破坏时,当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遭到曲解、篡改时,马克思却毫不犹豫地予以尖锐的批判和回击。在这些批判的对象中,不乏一些马克思曾经的友人,如鲍威尔、蒲鲁东和巴枯宁等。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专门批判了鲍威尔的唯心史观。他指出,历史的基础不在“批判的个人”的“自我意识”中,而在现实的物质生产中。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由于其所处的客观地位,必然要承担起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伟大使命。马克思还严厉批判了蒲鲁东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当作范畴来对待,并通过这些永恒的范畴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性。马克思认为,这完全是一种空论,真正伟大的运动不是头脑中的运动,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过是一种历史性的和暂时的生产方式,如同封建制生产方式一样。马克思后来说,这种尖锐的批判虽然使他们之间的“友谊永远结束了”,但他担保这批判中的“每个字都是正确的”。马克思还持续批判了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立场。在他看来,即便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也仍然需要国家。这时的国家不再是有产者剥削无产者的工具,而是无产阶级镇压自己敌人的工具。在马克思那里,所有基于真理并且为了真理而展开的批判和斗争都是正确的和正义的。也正因如此,马克思“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说过:“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马克思);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这一评价在今天看来依然如此贴切。已经走出黑暗的我们应继承马克思的遗志和精神,继续奋力前行!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8年度创新工程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1978-1992)”(2018MYY-CX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