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人物春秋】学人小传:郑振铎

2017年10月20日 11:02  点击:[]

郑振铎(1898—1958),籍贯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主编《新社会》旬刊。中国新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主编《文学旬刊》《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丛书”等。曾任商务印书馆主任编辑,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等。他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前身中国著作者协会的主要发起人。创刊主编《文学》月刊、《世界文库》。抗日战争时为文化界救亡协会和秘密爱国文化社团复社的负责人之一,主持《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曾发起和主持秘密的文献保存同志会,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抢救珍贵图书。战后为全国文化界协会负责人之一,主编《文艺复兴》月刊。又主编《民主》周刊,发起筹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任首届全国政协文教组组长,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他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文学研究所二所的创始所长。一生著作宏富,除本版文章中已提到的外,还有《中国文学论集》《痀偻集》《短剑集》《困学集》《中国文学研究》《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希腊神话》《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等。

一位真正的人文科学大师

一位波兰学者在郑振铎牺牲后,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我认为他是中国当代学术界中人文科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中国人文科学未来的发展——特别在有关古代中国的部分——主要依靠两种因素的适当结合,即中国传统的渊博知识和研究科学问题的现代方法”,而郑振铎的学术活动“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他又能把个人的学术工作和比较实际的活动协调起来。许多年来,他成功地为他的祖国服务”。

我认为,郑振铎接受了进步的革命的思想,吸收了现代文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因此他能比较自觉地站在人类社会的精神巅峰,从整个世界的精神生产的大范围来考虑学术问题。他勤奋学习先进学术成果,努力整理中外文学遗产,以夸父与日逐走和普罗米修斯盗取神火的大圣大勇精神,在中国学坛上点燃了耀眼的爝火。

郑振铎无比热爱祖国的文学和学术遗产,在这笔无比丰厚的遗产面前,他毫无畏葸感,也不沉溺其中,在整理和研究工作之中,带有现代大生产的那种巨大的规模、广阔的背景和无限的吞吐力。郑振铎的这些功绩雄辩地说明:只有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旧思想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意识实行决裂,只有在和世界文化与进步思潮的广泛联系中汲取新的科学的观念和研究方法,只有脚踏实地不畏艰苦地耕耘,而不是轻松自如地将一些洋名词与杜撰的术语挂在嘴上炫耀,才可能有效地整理和研究文学、学术遗产,才可能使这些文学、学术遗产真正为建设新文化服务,才可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与读者的考验。从这一点上说,郑振铎的工作必将对我们以及子孙后代显示出永久的启示意义。(陈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