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及展望

2017年10月16日 09:29  点击:[]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郇庆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既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的同时,相关研究也在同步进行。

总体来看,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以党的十八大为界,分为前后两段。概括地说,2007年至2012年间,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姬振海的《生态文明论》(2007),薛晓源、李惠斌的《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2007),陈学明的《生态文明论》(2008),张慕葏、贺庆棠和严耕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08),吴风章的《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2008),傅治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导论》(2008),赵章元的《生态文明六讲》(2008),卢风的《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2009),余谋昌的《生态文明论》(2010),周鸿的《走进生态文明》(2010),王明初、杨英姿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1),张文台的《生态文明十论》(2012)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议题领域中的代表性著作有:贾卫列、杨永岗和朱明双等的《生态文明建设概论》(2013),卢风等的《生态文明新论》(2013),李宏伟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2013),郇庆治等的《生态文明建设十讲》(2014)和《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3),黎祖交主编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2014),张云飞的《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2014),沈满洪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出路》(2014),陈宗兴主编的《生态文明建设》(2014),王雨辰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2015),秦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5),刘湘溶主编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丛书》(2015),祝光耀主编的《基于分区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与绩效评估》(2016)等等。此外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北京林业大学研究发布的《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自2010年连续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分析我国各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权威数据库之一。

作为阶段性区分的主要标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著述从不同的视角、层面理性阐释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其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一起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骨架。

面对未来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还面临着十分光荣、也颇为艰巨的理论创新使命与挑战。一方面,我们不仅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话语的学理性阐释,这意味着逐渐形成其严谨的理论体系与言说规范,并日益具备明确的中国议题、语境和言说特征,而且需要更系统性地阐发生态文明概念与理论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政策意蕴。总之,我们要使生态文明理论更加明晰、更加有机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融合。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回应、引导来自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实践的客观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会继续推进,基层各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需要也会更加迫切。因此,我们要持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使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