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少年东帝汶

2017年08月31日 10:15  点击:[]

作者:王信强

如果要问21世纪第一个成立的国家是哪一个,那一定是东帝汶了,东帝汶成立于2002年,当时中国第一个予以承认并与其建交。但是,东帝汶并不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非洲有个成立于2011年的南苏丹,比东帝汶还要年轻9岁。

东帝汶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面积约有1.4万平方公里,比北京市还要小一些。东帝汶所在的岛屿就叫帝汶岛,是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中最大、最东边的岛屿,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关帝汶岛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诸我国古人的著作。公元1225年左右,南宋赵汝适出版的《诸蕃志》,出现了一个“底勿”的地名,称其为南方大海一个盛产檀木的地方。赵汝适的描述,使帝汶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最初的记号。不过,身为皇亲的赵汝适并非航海家,他在泉州市舶司任职,管理南宋的海外贸易,因工作之便常常听到出海商人和船员的见闻,集而成书。

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的记录则要详细得多。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称帝汶岛为“古里地闷”,说岛上“山无异木,以檀树最盛”。他还记载了泉州吴姓商人与岛上土著居民交易的情景:顺风季节,抵帝汶海后,用丝绸、茶叶、瓷器、银器、西洋丝布、色绢之物换回檀木,“价极低,获巨利而回”。

明朝随郑和四下西洋的费信撰写的《星槎胜览》称帝汶岛为“吉里地闷”。费信是这样描述“吉里地闷”的:“满山茂林,皆檀香树,无别产。马头商聚十二所。有酋长,田肥谷盛。货用金钱、铁器、瓷碗之属。”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东帝汶与中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历史悠久。笔者曾担任我国驻东帝汶武官,本期的“品读”就向读者介绍笔者所了解的东帝汶。

明清时华人移居帝汶岛

早在明清时代,就有中国广东、福建人乘船“下南洋”,来到帝汶岛居住,寻找白檀、红木和桃花心木。葡萄牙殖民东帝汶时期,越来越多的华人迁居到此。1816年,荷兰科尔夫少校从荷属西帝汶来到葡属东帝汶帝力,为当时满目皆是的华人感到震撼。据统计,到1975年,东帝汶的华人数量已从1935年的3500人增加到25000人。据了解,东帝汶华人男性中,近四分之一与当地土著女性通婚,落地生根。

华人刻苦耐劳,行事低调,虚心好学,不问政治,一心经商。为早日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中有不少人很快就掌握了当地语言,并雇佣当地人。没多久,他们的零售商店便遍布乡镇,甚至偏远山区。20世纪60年代,东帝汶全国约有400家零售商店,其中397家便为华人家庭经营。不过,东帝汶最重要的经济植物檀香木和咖啡一直由葡萄牙人控制。

19世纪初,东帝汶华人社会形成。华人保留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成体系。1975年前,全东帝汶13个区(独立后改称大区)每个区都有华文学校,其中帝力的华文学校规模最大,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其他各区均为小学。帝力中华学校建于1911年,教室宽敞明亮,可容纳1200名学生。中华学校的许多教室以当年建校时捐款数额较多的华人之名命名,在一排教室尽头的山墙上,有一块大理石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六百多位捐款华人的姓名及其捐款额。在帝力,有一座关帝庙,红瓦白墙,供奉着粉彩关公像。庙堂正门一侧的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以半文言记载着这座关帝庙的缘起。近七十年前,中国澳门的一些居民“离乡别井,乘风破浪远渡重洋,栖身东帝汶”,后于1936年修建了关帝庙。不远处,还有一个观音堂,建于1977年。两座庙宇占地1000平方米。帝力郊区,绿树掩映之下,有着一片华人墓地。建于清朝同治十三年,至今已有1400座坟墓。为了事业,为了东帝汶,这些华人把自己永远留在了这片令其深深眷恋的土地上。

最值得东帝汶华人自豪的是,葡萄牙国家海外银行在当地正式发行的不同面额法定货币纸币上,居然印着汉字,比如1000面值的纸币上,就印有“壹仟厄斯科多”六个汉字。这在外国法定货币中是极为罕见的。

可惜的是,印尼从1975年占领东帝汶后,实行同化政策,禁止学习中文,限制华人经商,占有华人设施,导致大量华人出逃。其占领东帝汶的24年期间,整整一代华人失去系统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已不会说普通话,更不要说写汉字。至1999年8月,东帝汶华人仅剩不到3000名。

百万人口却有三十种方言

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诞生,成为21世纪第一个新生国家。其独立时,人均GDP不到300美元,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亚洲最贫穷国家和全球最落后的20个国家之一。到了2015年,东帝汶人均GDP升为1158美元,仍排列在世界第150位左右。

东帝汶是个弹丸小国,区区百把万人口,却使用着葡萄牙语、德顿语、印尼语和英语,还有近30种方言。这种情况和其数百年来先后被葡、荷、英、日、印尼等多个国家殖民有关。在葡萄牙殖民期间,葡萄牙语成为东帝汶的官方语言,印尼占领期间,印尼语又成为官方语言。在东帝汶独立后,葡萄牙语和德顿语被列为官方用语。刚独立时,东帝汶会读会讲葡语的人,均为受过教育的50岁左右人士。德顿语属南岛语系,是最原始语言之一,没有语法、没有时态、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约70%的土著人会讲这一语言。印尼语大部分人都会讲,但出于政治考量,不用于正式场合。会讲英语的则只是少数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士。

在正式外交场合,经常会遇上交流不畅的尴尬。讲英语的外交人员,遇上对方官员只会讲德顿语,要么用手比划,要么微笑示意,或者找一个既会德顿语又会英语的官员当翻译。一般交际场合,遇上这种情况,只是举杯点头即可。每次约见驻在国要员时,先要问好对方讲什么语言,然后再带上相应语言翻译。

学校教学也有这个问题。当地中小学均以德顿语和葡萄牙语上课。但师资力量不足,上葡语课时,得聘请来自葡语区的志愿者老师,但这些老师又多半不会德顿语。每次上课时,现场都要站上一位年逾半百的老者(东帝汶人均寿命只有60岁左右),把葡语翻译成德顿语。如遇学生提问,再把德顿语翻成葡语,很是麻烦。

要是去山区旅行,语言更是麻烦事。许多方言全是原始语言变体,外人很难听懂。就是当地人,隔上几个村庄,或是翻过一道山梁,相互间就有点交流困难了。更麻烦的是,东帝汶的文盲率很高,15岁以上成年文盲率近40%,农村高达70%。这样的话,交流起来可就更困难了。

我们有时在山区问路时,边比划带画画,交流半天谁也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好在山区土著人纯朴,一旦弄清你要去哪儿时,会主动要求带路,返程则靠自己步行。要是送上一盒风油精,他会感激半天。

东帝汶的“三宝”

中国的古籍里提到帝汶岛,无一例外都会说到其特产檀木。时至今日,檀木仍在东帝汶占有重要地位,其与咖啡、橡胶并称为东帝汶的“三宝”。帝汶岛西部盛产紫檀,东部以檀香树为主。但经过葡萄牙殖民者数百年滥砍滥伐,檀香树已所剩无几。葡萄牙的武官告诉我,檀香资源已近枯竭是葡决定放弃帝汶岛的原因之一。

笔者曾驾车前往当年盛产檀香的中东部山区,沿途根本不见它们的踪影。当地老乡告诉我,檀香树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很少看到了。老乡说,在其爷爷的时代,还能偶尔见到檀香树,上山时捡些砍伐后剩下的下脚料,拿回家自己雕刻工艺品,再带到市场出售或换回生活必需品。直至今天,他家里仍有爷爷留下的檀香制品,虽然雕工粗糙,但仍不时散发出阵阵香味。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东帝汶开始重视檀香木问题,并且在山区有计划地种植檀香树。2016年,其农业部向我大使馆赠送了15棵檀香树苗,这些树苗全被种植在使馆院内,正在茁壮成长。但檀香树生长缓慢,一般种植后30年才能成材。但愿不久后的将来,檀香能再度成为东帝汶的一张靓丽名片。

咖啡仍是“三宝”之一。19世纪初,葡萄牙把世界著名的阿拉比卡咖啡引入东帝汶,基本种植在中东部山区。这一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000毫米,年平均湿度80%。东山地农民极为贫穷,买不起化肥,也用不起杀虫药。然而,不用化肥和农药,加上高湿度、一定高度及特定土壤,却造就了世界上百分之百的最纯正有机咖啡——帝汶咖啡。每到咖啡成熟季节,山民从散落在灌木丛中的咖啡树上,用手摘下咖啡豆,用水洗净,太阳晒干,小炉烘烤,磨碎出售。

东帝汶所产咖啡中,还有一种极品咖啡,称为“猫屎咖啡”,又称“麝香猫咖啡”。当地麝香猫专挑最熟最甜的咖啡豆食用,经胃消化发酵后,随屎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这种咖啡味道独特,喝进一口,会有薄荷清凉之感觉,喝完一杯,深吸一口气,便能明显感觉到由口至喉一股清凉。据说,这种咖啡在国际市场上要卖到每公斤1200美元。在一些高档酒店,一杯“猫屎咖啡”竟被卖到168美元。

有意思的是,东帝汶农户早期并不认同“猫屎咖啡”,认为来自猫屎的咖啡肮脏,自己绝对不可能饮用,要么直接扔掉,要么把它们混在普通咖啡中一起出售。当时,还生怕商人发现退回。后来,葡萄牙商人发现了其价值,用高价收购,这才改变了“猫屎咖啡”的命运。

直至今日,仍有一些东帝汶人还是不沾“猫屎咖啡”。我曾问过一位山区农户:“如此昂贵的咖啡,为何不尝上一口?”他反问道:“你说屎能吃吗?”看来,“猫屎咖啡”等同于屎这一观念,在部分东帝汶人身上还是根深蒂固的。

19世纪中叶,东帝汶的咖啡贸易发展迅速,已经超越檀香木成为第一大出口物资。葡萄牙殖民时期,东帝汶年产咖啡最高达到45000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每年出口咖啡跌至6000吨左右。2010年,咖啡产量恢复到12500吨,年出口量是非石油物资出口总量的90%,稳坐第一大非石油出口物资交椅。建国以来,东帝汶总统把“帝汶咖啡”作为国礼馈赠外国贵宾,邮票上也能看到咖啡树的倩影。不过,1994年之后,东帝汶所产咖啡已由美国星巴克全部收购,目前,该地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咖啡产地。

橡胶也被列为“三宝”之一,但产量有限,在东帝汶的国民经济里无大影响。

帝汶岛的“瘴气”让人愁

2001年9月,中国在东帝汶的首都帝力设立大使级代表处。当时的帝力已是满目疮痍,整座城市不见一处完整的建筑,包括总督府在内的所有政府办公用房及旅馆,均被纵火,民用住宅大都已成废墟,电力中断,道路破坏,用水污染等问题多多。稍好一些的房屋,即使门窗全无,也被联合国人员预订一空。当时,我代表处一行四人只能在港口边一艘轮船上的集装箱内办公和睡觉。

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宣布成立之际,帝力灯塔区塞尔帕罗沙总督街,一座院子上空飘扬着五星红旗。这里,就是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临时办公及居住地。从2006年起,笔者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900个日日夜夜。

使馆院子不大,分别建有办公室、宿舍和食堂,均为简易建筑,墙体仅一层空心砖,不隔音,当然更不隔热。这里终年气候炎热,湿度极大,空调必须24小时启动。由于室外温度过高,太阳暴晒,加上80%的湿度,空调也不时罢工。

在帝力,请客吃饭也非易事。首先,这里物价奇高。别看这是个世界最贫穷国家,但由于数以千计的联合国人员居住,加上此地生活和消费物品几乎全靠进口,物价要比邻近国家贵上许多。比如,大白菜8美元一棵,猪肉6美元一公斤,大米10美元一公斤,炒饭5美元一盘,炒青菜6美元一碟……其次,这里物品奇缺,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吃不上可口的食品。每次请客吃饭前,要先去餐厅打听一下有什么食品,要不去了会出现点什么没什么的尴尬场面。

其实,在东帝汶,生活艰苦不算什么,令大家胆战心惊的还是脑疟和登革热。

《星槎胜览》这样写道:气候朝热暮寒。凡其商船染病,十死八九,盖其地甚瘴气。意思是说,帝汶岛这个地方气候昼夜温差甚大,船员因“瘴气”而致死的比率高达80%至90%。当年的所谓“瘴气”,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脑疟和登革热。

脑疟和登革热均由蚊子传播。前者系恶性疟原虫进入大脑,引发脑水肿,死亡率极高。后者经蚊虫叮咬传播,没有预防疫苗,也无特效药,高烧不退,主要靠自身抵抗力慢慢恢复。在东帝汶,我使馆已有一名同志因患脑疟死亡。在驻东联合国机构,亦有一些人因脑疟和登革热去世。因此,平时大家小心谨慎。只要外出,就穿长衣长裤,裸露部位抹上防蚊油。

使馆每周五下午5时进行药物灭蚊,聘请当地私人防疫队操作。灭蚊前,大家关闭宿舍和办公室门窗,外出海边散步。下午5时整,隆隆的机器声响起,院内冒出股股呛人的浓烟,持续20分钟左右。但毕竟整个大环境不行,仅此一家灭蚊,也就最多维持一晚左右。到了第二天,院内蚊子照旧嗡嗡作响,如入无人之境。

帝力整体卫生条件较差,不是杂草丛生,就是水坑遍布,极易滋生蚊子。此地蚊子个头大,飞速快,悄无声息,常常是没有任何预警就发起袭击。等你反应过来,身上已是红点斑斑。

一开始,被蚊子叮咬后,大家就马上服用青蒿素。但这毕竟是药,副作用虽比奎宁要小许多,对胃、肝应该也有伤害。经常服用,亦有弊端。后来,我们便总结出一个经验:经蚊子叮咬后,只要一出现感冒症状(疟疾初期症状如同感冒),就马上服药。如是疟疾,就会被很快压下去,至少不至于发展成脑疟。

在东帝汶,还有一个危险因素是乘机。因安全原因,外交部信使不来帝力,我们只能每两月去印尼雅加达取次件。武官和参赞级外交官经常需要去雅加达充当临时信使。

安全原因主要由印尼航空公司飞机而起。2007年,欧盟禁止印尼所有51家航空公司飞机飞入其领空,原因是其飞机破旧,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西方驻东外交官也被禁止乘坐印(尼)航,要想去印尼,必须绕道新加坡。

当时,由帝力飞印尼只有一趟航班,那就是印尼鸽航(MERPATI)。其飞行航线是:由帝力尼古劳·洛巴托总统国际机场起飞,飞至巴厘岛登巴萨机场,再转机前往雅加达。

我搭乘该航班时,离开检票口,向鸽航停机坪走去。走近一瞧,是架波音飞机,部分油漆剥落,露出底色。登机后,发现座椅已经褪色,安全带也不太好使,弄了半天才好不容易系上。飞机爬升时,好几个行李舱猛地弹开,掉出几件行李,险些砸到人。捡起落地行李,才发现舱门很难关严。稍有颠簸,估计又会开启。

飞行途中,我闭目养神。突然感到头顶仿佛下起毛毛细雨。抬头一瞧,原来是空调漏水。坐在一旁的葡萄牙商人摇头苦笑着说,这飞机估计至少已有30年机龄,凑合着坐吧。

在雅加达下榻万豪酒店,这是家当地为数不多的五星级涉外酒店,之所以选中这里,是因为距我驻印尼大使馆近,仅500米路程。由于其豪华,加上涉外,一直是恐怖分子的目标。2003年8月5日,万豪酒店门口发生自杀性炸弹袭击,死12人,伤149人。从此,酒店加强安保措施,所有住客在门外接受严格安检,武装军警24小时守卫。

按理说,采取了如此严格的安保措施,不该再出事了。其实不然。2009年7月17日,也就是我离开东帝汶5个月后,万豪酒店又出事了。当天早晨7时45分,酒店门口发生爆炸,造成9人死亡、61人受伤。同时,警察在酒店房间还发现一枚未能引爆的炸弹。

中国与东帝汶建交15年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中国主要在基础建设领域提供帮助。中国援建项目主要包括外交部大楼、总统府、国防部大楼、100套军人住宅等。近年来,中国公司又参与东帝汶的电网及高速公路建设。两国高层互访和人员交流不断,东总统、总理多次应邀访华。

东帝汶知恩图报。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后,东帝汶在经济极其困难情况下,向中方提供了50万美元的捐款。这是该国独立后首次向外国政府提供捐赠,体现了东帝汶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东帝汶总统把我国援建的总统府主厅,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厅”。每当总统府举行重大活动时,请帖上就会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厅”九个烫金大字,令我驻东外交官倍感自豪。(王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