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2017年04月18日 10:59  点击:[]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少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

  一、群众路线体现着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讲话时讲到:马克思在科学上的划时代贡献在于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剥削秘密,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成人类思想史上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在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中,共产党如何对待群众?持怎样的群众观?走怎样的群众路线?关乎共产主义运动成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虚心向群众学习、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这样做,共产主义事业就生机勃勃,共产党就兴旺发达。相反,蔑视群众、脱离群众、把自己利益置于群众之上,不向群众学习、不接受群众监督,这样的共产党就会变质。这个历史教训,在二十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过程中已经十分清晰。一个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共产党由于严重脱离群众,遇到大风大浪,便纷纷走下历史舞台,消散在历史的天空中。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团结和带领人民创造了崭新历史,不断开创了人类解放新境界。

  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1921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九十多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是其主要成果。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总结党的斗争经验,吸取血的教训,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去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延安整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在党的七大上郑重地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写入自己纲领。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意见),再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将意见集中起来,再深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正是因为我们党树立了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团结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在建设和改革新征程上,经过六十多年地不断努力奋斗,让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筑牢党的生命线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4百多万个基层组织、8千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是一个在有着13亿人口、彊域广阔、民族众多、宗教齐全的大国的长期执政党。在新历史条件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现实严峻。在我们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的。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上。一些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如果对这些问题不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么,如何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筑牢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

  第一要有整体观。必须把党的思想路线、基本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作为一个整体。将思想路线(一切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要进一步确立人民主体地位。要从生产关系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贯穿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要巩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不动摇。要在立法、制度、机制、体制等方面不断改革,让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和发挥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要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建立和完善民意调查等制度,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