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欧清华:社科研究要展现中国话语权

2017年03月21日 10:04  点击:[]

 作者: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欧清华

  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深深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肥田沃土,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才有强大的创造性和生命力,才能形成真正的话语权,并逐步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总结社会历史进程的经验和教训,是引领时代前进的重要指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本土性和时代性,即使引进、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成果,也必须经过咀嚼、消化,将其融汇于本国、本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如果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则容易消化不良,无法真正吸取其精华。如果直接采用医治他人的药方,而不考虑自身的病痛,则无法对症下药,非但不能治病救人,反而延误病情。如果以低眉顺目的姿态跪而求之,则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骨气。其结果是既不能弘扬和创新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难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果。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或多或少都产生了流芳千古的各类优秀成果,它们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古代中国的《论语》《老子》等,古希腊的《理想国》《政治学》等,近代欧洲的《国富论》《论法的精神》《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等,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不是站在本国、本民族的视角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哪一部著作所体现的思想、语境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最能反映“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笔者以为,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较长时间以来国内对学术研究的考核标准和规则逐步西化,生硬地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研究,而一些学者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发展缺乏足够的恒心、耐心和信心,盲目地以西方的理论、思想来取代自身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存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于是,不少学术成果处处隐含着西方语义和意境,成为西方思想理论的“应声虫”。这样的成果不可能助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更难以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遑论产生世界性影响了。

  远的不论,在现代学术史上,中国曾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大家和巨著,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翦伯赞的《中国史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不但在中国学术界具有持久性的重大影响,也是世界学术领域的经典之作。这些学者有的学贯中西,有的“通古今之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中国的话语方式和中国视角,创造性地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并构建起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

  与前辈相比,当代学者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从中外历史经验看,凡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是不同观点通过碰撞交锋从而擦出各种火花、点亮思想火炬的时代,这些时代均产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为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当代中国应该是思想巨匠、学术大家和优秀学术成果层出不穷的时代。30多年来,中国真正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学术成果还不多,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还不匹配。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面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学术界还需要加强梳理总结和扎实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成概括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中国理论”。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学术界还需要加强有深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对策研究成果以及前瞻性的科学预测。当前一些学者不愿深入调查研究,而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缺乏真实性,自然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当下,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需要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在反躬自省的基础上,挺立时代潮头,以坚定的恒心、信心和决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高地和理论体系,创造出一大批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学术力作。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勇于承担的神圣使命和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