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人风采】下苦功探究文字变异规律

2016年12月28日 09:46  点击:[]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韩小荆的研究方向是近代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2010年,其博士论文《〈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谈及做学问的体会,韩小荆说“做近代汉字研究,不下死功夫、苦功夫是不行的”。

  研究从爱好古典文学开始

  韩小荆一直爱好古典文学,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正是古典文学的基础,出于兴趣,她逐步走进近代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的世界。韩小荆研究生期间跟随湖北大学教授舒怀研习训诂学和文字学,随后跟随浙江大学教授张涌泉攻读博士学位,研治近代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

 在张涌泉的建议下,韩小荆将主要精力放在《可洪音义》的研究上,《可洪音义》所释对象为晚唐五代时期抄本佛经文字,其书以佛经原典用字为字头,基本反映了当时手抄佛经文字使用的自然状态。“《可洪音义》俗文字资料丰富,而当时关注此书的人还很少,值得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韩小荆逐步确立了研究方向。

  找到恰当切入点

  为了推进自己的研究,韩小荆一边阅读本专业有代表性的著作,学习学术大家的治学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再反观自己的研究对象,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同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韩小荆选取《可洪音义》的文字研究为主攻方向,首先联系具体的文献用例,考察历代字典辞书,对这些字形作深入研究。然后,系统整理《可洪音义》的字形资料,制作了“《可洪音义》异体字表”,把书中俗字异体尽可能按其书写变异过程排列出来。曾有多位学者评价,“《可洪音义》异体字表”把《可洪音义》中丰富的俗字异体依音序编排,它不仅使人们对唐五代时期汉字的使用状况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编辑“中华大字符集”和建立中日韩汉字超大字符集,对古代文献的识读整理、对今后大型字典辞书的修订均具有借鉴意义。未来重点整理佛典异文

 在韩小荆看来,近代汉字学是在古籍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古籍整理的前提是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韩小荆告诉记者,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到唐末五代,中国的文献典籍基本依靠手写流传,学术界把这个时期称为“写本时期”。唐末五代,刻本出现。早期的刻本,处于写本向刻本的转变阶段,带有浓重的写本风格,加之刻字人也有可能造成新的讹误,所以里面的俗字异体、版本讹误多有残留。加之这段时间,正好又经历了两次俗字大流行的高峰,对俗字的高产流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抄本古籍虽说是研究汉字流变、汉语俗字的绝好材料,但要想把它利用得充分而正确,对古籍文本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是关键。对文本的理解越深刻,对手写汉字讹变的认识就会越系统。

  谈及未来的研究,韩小荆说,目前的研究重点依然是佛经音义类资料以及相关的佛教文献。在她看来,佛典异文的整理对于研究俗字异体意义重大,因为绝大多数异文是文字问题,包括正俗字、繁简字、古今字、正误字、通假字等文字关系,对于考察不同时代的用字情况、探讨汉字的演变源流、分析汉字构形、部件讹变规律以及考证疑难俗字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目前已经有学者关注到这一领域,但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此外,韩小荆尝试利用梵文、巴利文佛经原典,来探求部分俗字的产生过程。“例如,在直译佛经咒语时,看上去相同的一个梵音,有时加‘口’旁造了译音专用字,而有时候又直接拿现有汉字来对音,不造新字,这是为什么?”韩小荆说,或许对照梵文原典,这些问题能看得更清楚。